首页 > 关注民生

市人社局:深挖人力资源合作“源头活水”

2020-05-20 编辑: 宋倩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决策部署,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今年,市人社局积极探索与省外劳动力富集地区建立长效化人力资源引进机制,通过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劳务合作基地、与职业技工院校开展校地合作等方式,深挖劳动力输入“源头活水”,为我市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8省21市、5批次14个对接组……历时一个多月,我市在外省建立劳务合作基地21处,与劳动力富集地区人社部门签署《人力资源合作协议》47份。市、区(市)人社部门及随行的重点用工企业、人力服务机构,与当地职业(技工)院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25份,初步形成了布局广、长效化、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

      知己知彼下好对接“先手棋”

      面对威海用工难、用工贵、用工不足等问题,今年,市人社局联合市直相关部门,通过采取线上招聘、安排包车接返、企业间员工余缺调剂等措施,暂时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局面,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威海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急企业之所急,3月底,趁着全国疫情形势稍微好转之机,市人社局立刻行动,组建了由15个处级干部带队,全市人社系统业务骨干、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的“百人跨区域招工对接团队”,分批次、分组别,按照“一地一专班”“一区市对接一省份”原则,“走出去”开展跨区域劳务对接活动。

      为了更加务实高效地实现此次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对接,就要“知己知彼”,下好对接“先手棋”。“活动前期,我们全面调研摸清了我市企业用工底数,掌握了企业的缺工情况以及用工需求。”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印发了全市人社系统服务企业专员制度,通过全市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全员联系服务企业,深入对接摸排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利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和数据共享模式,对我市重点企业、特别是冲击新目标企业的用工需求做到了“心中有谱,手上有数”。

      此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结合目前我市企业省外劳动力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前期初步联系对接,锁定长江以北人力资源丰富的河南、河北、甘肃、陕西、山西、吉林、安徽、内蒙古8个省份的21个城市作为此次跨区域招工对接的目标城市。

      交流考察找准合作“突破口”

      西进、南下、北上,4月初,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直奔各个目标城市,与当地各级人社部门、职业(技工)院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了合作洽谈,通过视频、PPT展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了威海的市情概况、创新创业环境、用工引才政策以及我市重点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及用工需求,并就劳务输转工作情况和合作方式、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等事宜进行深入对接交流。同时,对接组还实地考察了各个目标城市的创业园、职业技工院校、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及享有劳务输出品牌的县区、镇村。从甘肃省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到21个目标城市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机构再到重点劳务输出的县、镇、村,各对接组一步一个脚印,层层对接,进村入户,全面掌握了招工地区的一手资料和需求愿望,为开展深入多样的人力资源合作模式奠定基础。

      “我对待遇很满意,想要去你们公司工作……”在安徽阜阳举办的威海·阜阳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上,吸引了不少当地的求职者到威海企业摊位前咨询求职,其中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求职者普遍对威海企业提供的优质岗位、丰厚待遇十分感兴趣,现场达成用工意向42个。

      此次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对接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创新人力资源引进模式的全新尝试,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引导,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作用。北洋幸星电子有限公司在甘肃省陇南市设立招工工作站;东兴电子分别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通辽工业职业学校达成了学生实习的合作意向;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威海金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设立邯郸分公司并入驻当地产业园。“在政府部门的引领下,我们有了这个跨省的合作,希望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公司在河北邯郸的产业园落地,解决我们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威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协会秘书长王晓说。

      截至目前,通过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对接活动,已吸引了21个目标城市的2300多名城乡劳动者来我市就业。内蒙古卓冠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香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渭南淏扬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已来威对接,并实地考察了威高集团、捷普电子、东兴电子、鑫发控股等公司用工环境和薪资待遇等情况,现场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文登迈世腾电子有限公司正在积极与甘肃省白银市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就电子类专业学生深入探讨长期合作事宜。

      深耕细作打造就业“金品牌”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与合作城市的对接交流,通过不断的“深耕细作”,深挖劳动力输入“源头活水”,彻底打通我市企业用人难的堵点。同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通过外部招引与内部挖潜相结合、推广线上平台与拓展线下渠道相结合、发挥政府作用和用活市场机制相结合等方式,做实常态化服务企业用工机制。加快落实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对接签署的一系列劳务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等,努力为我市企业用工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进一步全力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来威就业跟踪工作,以及来威人员工作、生活等各项保障工作,联合工会等部门,积极引导企业持续优化用工环境,完善相关配套生活服务设施,让外地务工人员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打造“最暖就业城市”品牌,厚植威海吸引人力资源沃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颖 通讯员 邢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