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环翠,山花放彩,而企业生产,也如这盛开的山花一般正在次第绽放。2020年企业冲击新目标誓师动员大会后,环翠区广大企业开足马力全力忙生产,鼓足干劲拓市场、赶订单,手握创新利刃,向着新目标全力冲击。

化危为机 向着新目标冲刺
走进威海广泰羊亭工业园,摆渡车、加油车、消防车等车辆一字排开,工人们忙着对生产线上的车辆进行焊接、组装、调试……“生产任务早都排满了,每天都想着怎么干才能早点完成任务。”车间工人林荣亮的话充满干劲。
是什么让威海广泰在如今略显“冰冷”的大环境下,仍保持着如此活力?
是创新。
立足特种车辆装配优势,威海广泰提出“移动医院”的概念,将CT等专业医疗设备“搬”到诊疗车上。眼下,医疗车需求倍增,公司已经接到了来自云南、西藏等地的多份订单,有效“化危为机”,突破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医疗车是我们公司今年的一个增长点,目前已经收到多台医疗车订单。另外,公司的摆渡车订单已排到8月;体检车、排爆车、防暴水炮车等车型订单基本能排到10月;加油车、冷喷车全年生产订单计划已经排满。”威海广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于长松说。
开足马力抓生产,加班加点赶订单。现在的威海广泰正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最大限度扩大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
“去年集团总体收入25亿元,今年我们将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努力争取新的更大目标。”威海广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郑鹏表示,公司通过调整生产线,优化制作从喷漆到装配的生产流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向着新目标全力冲刺。
产业聚集 “蓝色引擎”动力十足
走进威海创新园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室外几艘试验船和水下机器人正在进行装配,室内多名无人机操作手正在进行无人机模拟飞行……一处集科学观测、科普教育、技术装备试验和模式检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海洋试验场已然形成。
在威海天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团队正在测试无人机。无人机的两大核心模块——避障模块和充电模块完全由公司自主研发,经过多次测试,性能表现稳定。
作为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第一家入驻企业,威海天航可是尝到了不少“甜头”。威海天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滨表示,“公司入驻后,环翠区相关部门和孙家疃街道从配套保障、人才服务、项目申报、企业融资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可以更安心地进行科技研发工作。”
在园区另一家入驻企业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研究室内,总经理韩锦亮正在和技术人员探讨水下机器人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只见他们娴熟地对可延展翼自主水下机器人进行着调试。
年初,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将整个团队和项目正式搬进园区,他们看中的就是环翠区良好的服务和园区的环境优势。“在这里,我们的办公场所由最初2间办公室扩增到近1300平方米的研发和试验场地,可以开展更多更大的研究项目,把技术融入产业化,不断向深海探索。”韩锦亮说。
如今的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已经吸纳了许多优质人才和项目,凝聚起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已有威海天航、蓝湾海洋装备、智真海洋科技等6家科技型企业入驻。(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吴 阳
复审:谭立勇
编辑:吴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