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今天继续讲明朝一品大员、咱们的威海老乡,出生于文登城北宫村的丛兰的故事。
上回咱们说到,面对朝中权奸,丛兰丛大人嫉恶如仇、不畏权贵, 敢于说真话,这种胆魄令同僚佩服至极。后人都称道他为“一代名臣昌国运,三本奏章振朝纲”。但是在官场上混,没一点能力光有刚直不阿的态度,那也是不行的。那么咱们的丛兰丛大人都有些什么让人翘大拇指的真本事呢?
丛兰的本领首先体现在边关治理和勇退外侮上。史料记载,丛兰精于边务、富有谋略,他曾多次到北方边镇担任官职,对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对于军饷输送、堡垒修筑等边务,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史书上是这么评价他的: “所虑长远,心细如丝”。守护边关,他富有远见卓识,又心细如发,劳心劳力不留遗憾。
丛兰在负责紫荆关防务时,发现一个极端低级的错误。紫荆关在哪里呢?紫荆关位于如今河北保定附近,丛兰发现了什么低级错误呢?原来呀,当地有一条宽阔的大河,河岸一侧能绕过关隘直通各地,所以这关隘基本上是虚设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丛兰也万分诧异。他还发现,河流一侧地势平坦高亢,如果敌军占据此处,可以轻易俯视关隘,虚实强弱一览无余。丛兰在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早在正统年间,也就是公元1449年,侵略者就曾经由河岸一侧迂回攻陷了关隘,当时镇守的官兵全部殉难,内城百姓哭声震天。这真是同样的错误还能犯第二次。于是丛兰建议朝廷立即在河岸一侧建起箭楼,并增添士卒,选派能将,加固防御力量。丛兰对山麓如何凿平、箭楼如何建设、台阶如何设计、木桩如何摆放,全部详细说明,可谓“心细如丝”。
发现这样的漏洞后,丛兰举一反三,率领将士们加紧巡查,这一认真不要紧,竟然发现并堵塞了联通外界的隧道100多处,消除了100多处隐患。你说说这是不是叫人捏一把冷汗?这些吃干饭的昏庸官员心思都放哪去了?如果不是我们的老乡丛兰丛大人,这明朝的边关隐患可老鼻子了。
丛兰能干,有水平,这皇帝老儿也不彪,也知道。这不,1513年,蒙古可汗率军大举南侵,俘虏我人民,驱略我牧畜,蹂践我庄稼。大军压境,边关危急,这个时候,皇帝又想到了丛兰。丛兰临危受命,来到边关后,他四处巡视,查勘敌情,整修军备,严号令,明赏罚,从而使边关军队纪律严明,苦练杀敌本领。,一段时间后,将士们一呼百应,群情激昂,誓与敌人决一死战。丛兰率领将士们一边练兵,一边整治工事,在丛兰的精心治理下,将士众志成城,防守固若金汤。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根除边患,丛兰又想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他交待将士坚壁清野,固守不出,一再示弱。在诱敌深入之计下,敌军不可一世,疯狂入侵。见战机已现,丛兰一马当先,迅速对敌形成包围圈。在丛兰的督阵指挥下,边关将士一拥而出,奋力搏击,直杀得敌军丢盔卸甲、人仰马翻,很快便溃不成军。
见大势已去,敌酋小王子忙率残部想要逃走。可丛兰早有部署,那个不可一世的所谓的小王子被十七名将士打了埋伏,砍断右臂侥幸逃脱,敌军阵营中痛哭声昼夜不绝。这次战役战果辉煌,是数十年来从来没有的胜利,从此以后北寇一提起丛兰来就胆战心惊,不敢再打歪主意。
正德九年,也就是1514年,当时丛兰已将近60岁了,身体不再强健,他多次上疏请求辞职,但都没有被批准。皇帝勉励丛兰说,老丛啊,你虽然是一个老臣,却是边防的柱石,你不能退啊,你还得替我守这边关。咱们的老乡丛兰于是不再执着,一心守边拒敌、稳定西边。直到正德十年,也就是1515年,丛兰才奉旨从边塞还朝。边疆将士舍不得啊,他们设千羊宴为丛兰送行,边疆的百姓也是扶老携幼送了一程又一程。
好,今天讲得有点多,嗓子有点哑了,咱们今天的老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关注“Hi 威海城市客户端”,《威海老故事》咱们下回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