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民宿好似一个“结”,串起大国的文化底蕴和小家的归根情怀。
民宿是繁荣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入口和抓手,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同时,打通了“美好风景”向“美好经济”转化的通道。
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环翠区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这些星星点点地坐落在山间水畔的美丽民宿,正是乡村文明提升工程的切实体现。
山间水畔有人家
里口山下的刘家疃是个百年老村,近几年,随着里口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刘家疃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夏至”民宿就在刘家疃北街的深处,黑漆木门略显斑驳,青砖、黑瓦、石墙、石板地,最外侧的小屋是厨房,土灶大锅和微波炉、燃气灶等现代化厨具并存。拾阶而上,进入堂屋,左侧为饭桌,配以几条长凳;右侧为火炕,小方木桌、蒲团、收音机、粗布碎花被褥陈设其上。

穿堂过屋,来到卧室,屋内各处均被精细装修过,老旧石墙被粉刷成暖黄色,壁炉、躺椅、榻榻米、沙发床垫等的摆设,让这里有些小资情趣。
这里是一处三进院落,最后面还有一个精致小院。小院左面是花圃和果树,精致而温馨;右面搭着凉棚,棚内有条凳和榆木桌,粗糙中带有穿越时光的气韵。

在王家疃村,有一处别具特色的琴舍民宿。琴舍民宿以古琴和传统文化为基奠,暗合六艺整体规划理念,正应了里口山有山有水、有如高山流水般的琴韵。

一个琴舍,一个露天休闲服务空间,打造古朴而又舒适的室内氛围,满足休闲、雅集、住宿、餐饮等功能需求。

距离琴舍民宿不远处,打开柿园民宿木质栅栏的大门,院内绿草茵茵,池水灵动,几棵老柿树向阳而生,一股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再往里走,质朴的石头院落映入眼帘,民宿外墙利用毛石建造,石头房子、石头院落,延续了胶东半岛的民居特色。

进屋之后,是颇有胶东传统民居神韵的室内设计,设施完善,室内氛围温暖而舒适。
心有“情结”待客来
6月28日,在西七夼村民宿建设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唐延军正在现场勘查建设进度。“今年4月份,村里开始建民宿馆,现在主体框架基本打造完成。”唐延军指了指眼前的建筑体。

建民宿,是唐延军一直想做的事。西七夼村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丰富,怎样将这些优势整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唐延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乡村振兴大政策带动下,村庄旅游采摘、农家乐体验类经济大热,民宿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为进一步提升村庄知名度,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今年,西七夼村以党建为引领,在镇政府支持下,投资900万元,打造民宿综合园。
4000平方米施工基地上,工人们头戴安全帽等加紧进行着手头的工作。“民宿园内设有民俗展示区、接待室和农家乐等区域,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完工。”唐延军说,他要打造以民宿为主体的村庄旅游产业链,用民宿来带动其他板块发展。
西七夼村民宿园建设如火如荼,位于村庄西侧的潘家苑画舍也在打造自己的民宿馆。典雅古朴的中式装修、宽敞清丽的写生区……走进潘家苑画舍,顿觉心旷神怡。西南角十几株冬青掩映下,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民宿馆仿若立于青山间。
“民宿馆室外装修完成,室内已经做了全屋定制,预计再有一个月就能建设完成。”

画舍主人潘乃和介绍,作为西七夼村文艺“担当”,潘家苑画舍集写生、民宿、赏玩等功能于一身,从日常吃住到创作环境,它都竭力为各地画家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进一步增厚村庄文化底蕴。
西七夼村旅游业发达,以往一到节假日,村庄南侧百斯特马场内早早就挤满游客。马场后面小山坡上,也有一个民宿区。炎炎夏日,马场主人孙鹏饲养的柯基犬松子最喜欢敞着肚皮在这里,和小朋友们一起乘凉、嬉闹。

“整个民宿区占地20亩,可同时容纳60余人居住。”孙鹏说,山坡下就是集中就餐区,届时游客们可以一品“舌尖上的”农家乐。
刘家疃夏至民宿的主人叫邹涛,45岁。2018年,酷爱种植多肉的邹涛在附近的姜家疃租了一套民房,用心装修成雅居并取名“春至”,原想作为清净所在居住,不料里口山旅游如此火爆,让他发现了新的商机。2019年6月,邹涛又到刘家疃租下了这套“夏至”,邹涛花了近20万元才把它打造成现在的样子,并于2019年11月份对外营业。
“夏至”民宿经过朋友们口口相传,生意不断,冬季有人来赏雪,春天有人来赏花,如今更是不断有人相约前来消暑避夏。平日里几乎每天有客人,到了周末更是得提前预约,这让邹涛一上午的时间几乎都要耗在厨房里,一个土灶两个大锅,一锅炖鸡一锅炖鱼,若要汤汁入味,必然要在这种大锅里炖上一两小时之久。

民宿的生意火爆出乎邹涛的意料,他又把刘家疃的另一套民居打造成了特色民宿,雅号“夏至·云上”。邹涛在自我探索和自我成就中,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践行者。
秀美村居,有人则灵;山村“陋室”,别有风情。盛夏暑气正炽,约上三五好友,去这些精致民宿里转转,感受一下咱环翠的美丽乡村,岂不快哉!(来源:中国威海环翠)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王璐瑶
编辑:吴 阳
复审:王璐瑶
编辑:吴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