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攻坚突破2020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在行动

1000亩≈700万!看南海新区两代“经纪人”的“苹果梦”

2020-08-19 编辑: 仲鹤

立秋已过,南海新区小观镇景翔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现代苹果园,一个个套在袋子里的苹果在铆足劲长个儿,沉甸甸、圆鼓鼓得挂满枝头,成为合作社经理于新永和副经理史玉山两人的心头宝贝。

于新永(右)和史玉山在大棚里查看台芒长势。

8月12日一大早,63岁的于新永在“苹果墙”里穿梭忙 ,一棵棵苹果树在竹竿支撑下排排站,形成了一道道“苹果墙”。于新永是位不折不扣的“果树老把式”。1978年恢复高考当年,于新永就报考了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就在当地农业局果树技术指导站负责技术指导工作,还曾担任过站长,几十年都在果园里穿梭。

2017年,退休后的于新永就应聘上了景翔果蔬的技术员。作为这千亩果园的“经纪人”,老于的梦想就是让苹果园实现高效,改变传统果树种植的低投入、低价值、低回报现象。

“师傅,上午那台机器我收拾好了,下午还有批客要来参观。”“苹果墙”这头,史玉山对于新永吆喝道。24岁的史玉山,是这果园里另一个“经纪人”,也是老于的好徒弟、好帮手。

虽然不是旅游景点,景翔果蔬的千亩苹果园自打去年开始就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取经”的“苹果游客”。去年,一则“苹果苗定植第二年就能亩产6000斤,您信吗?”的短视频让景翔果蔬在“苹果圈”里彻底“火”了一把。用于新永的话说:“凡是全国苹果产地的都来了,咱山东的地市就更不用说了!”

有着于新永从头到尾的“把关”,景翔果蔬的现代苹果园不仅高产高效,更是尽显“科技范儿”。密集栽培、水肥一体、掌上管控……于新永把几十年的果树管理经验都用在了打造“现代矮砧集约化果园”上。苹果树由短枝型果树嫁接在矮化的砧木上培育出的矮短组合,一亩地能栽植300棵果树,是稀植栽培的四五倍。

掏出手机,于新永点开手机上的物联网监控APP,无线连接着埋在苹果园的地下探头,时刻“监视”着土壤湿度、温度、PH值等10多项指标,10分钟数据更新一次,配合着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管理,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对土壤水肥调节的掌上控制。

但在于新永看来,高科技的种植技术只是高产的原因之一,而要想可持续实现高产,投入、技术和管理缺一不可。其中,管理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于新永说:“技术措施能不能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落实在果树上,人是关键!”

让于新永最发愁的,也是管理人员的缺乏,光靠他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的果园确实吃力。还好在2018年,大学刚毕业的史玉山来了。

和于新永不一样,史玉山大学读的是汽修专业,误打误撞来到景翔果蔬。两年在果园里摸爬滚打,史玉山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别看小伙话不多,干起活来真不糙,园子里十几辆农机,没有一个他不会开、修不好的。最忙是疏果和套袋时候,史玉山常常从凌晨4点忙到深夜。

史玉山在苹果园里忙碌。

就在今年6月份公司开会的时候,于新永做了个临时决定——提议史玉山担任合作社的副经理。老于说了一堆推荐他的理由:踏实、年轻、肯学……最重要的是,老于能从这个年轻人的眼睛里看到对土地的热爱。

就这样,24岁的史玉山成了果园的副经理,工资也涨了不少。小史嘴上不说,但干劲更足了。每天泡在果园里,把新学到的果树知识都记在手机里,没事就翻出来看看。一个人可以带着300多个工人一起作业,不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越来越娴熟。史玉山还和老于一起研究出了不少管理“妙招”,比如在每一趟果树上挂着工人的名牌,让套袋工人对果园多了份责任感。

师徒两人基本大半年时间都吃住在果园。农闲时候的夜里,老于就和小史两人头顶着满天的星星,坐在院子里拉一拉家常。老于总是三句离不开那句——“你现在能独当一面,等再过两年我干不动了,你就要管理这1000亩的苹果树啦……”小史就在一旁笑着点点头,在这苹果园里,小史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个梦。

眼下,一道道的“苹果墙”上,红富士、维纳斯黄金、王林都在慢慢生长。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80万斤左右,销售收入预计在700万元左右,这个成绩将是去年的两倍还多。就在苹果园的对面,于新永和史玉山新栽植的台芒也飘出清香……两代“经纪人”的高效农业梦正在“绽放”。(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