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攻坚突破2020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在行动

4年创业2次 “薯西施”变身“水果西施”

2020-09-01 编辑: 仲鹤

“张老板啊,有空过来一趟帮着换个锁芯”“吧台运到哪了,今儿一定得送到店里”“把最后一版外卖包装再发我看看”……8月26日一大早,威高商圈祥泉会馆旁正在装修的水果店里热闹非凡,只见“薯西施”于佳平正双腿盘坐在地面的纸板上,指着一张满满的日程表,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门口屏幕滚动着“即将开业”的告示。

于佳平是个“90后”,可在威海早已小有名气。去年,她开办公司红薯销量达500多万斤,文登区米山镇政府又拨给她200亩土地,免租金种植,她发动了周围村的农民一起种红薯致富。今年,她跨界二次创业,进军新领域开起了水果店,从装修到选品都亲力亲为,60多种时令水果样样优选,常常凌晨三点去进货,“薯西施”正在变身成“水果西施”。

市场转暖 “进军”水果界正当时

距离开业还有两天,于佳平恨不得把每分钟都掰成两半用。从文登家里到威海的新店,每天来回80公里,于佳平经常半夜一两点到家,早上一睁眼又是满脑子的待办事项。

累吗?累,但累得值!

“你看,这一边我要摆晴王葡萄,旁边放无籽石榴,顶上这行放饮料……摆放整齐、颜色搭配跳跃,保证强迫症看了都满意。”看着还空空的货架,于佳平比划着食品摆放,脸上挂满了喜悦,“每天都干劲十足,离自己想要的样子越来越近了!”

三年前,于佳平就萌生开水果店的想法,恰巧合作伙伴建起了水果大棚,能供给可靠的货源,她动心了。可因为红薯买卖事情太多,二次创业的梦暂时搁置下来。

今年,在疫情冲击下很多实体店陷入困境,也催生了新机遇。在于佳平看来,有人离开就要有人顶上。“‘薯西施’农业不能一直守着老本,如今经济形势好转,在惠民消费季的带动下,消费者信心不断提振,打开新市场正是时候。”于佳平说。

怀揣着二次创业的野心,于佳平开店第一步——选址就给了她“当头一棒”。

朋友都建议她把店开在居民区,这样最安全。可她却觉得,疫情期间依旧有很多居民区附近的水果店倒闭。“与其自己瞎琢磨,不如走下去看看。”于佳平一咬牙,顶着日头跑遍威海大街小巷,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把高档小区、商超、写字楼、商业街等能开水果店的地方考察了个遍。

经过“蹲点”,于佳平发现紧邻威高商圈的祥泉会馆,客流量一天高达五六百人,周围还没有水果店,竞争压力小。“就定这了,客流量才是王道!”

4年2次创业 趁年轻再拼一把

威高商圈可谓“寸土寸金”,为何于佳平会想要把首家水果店开在这里?

选址自然与客户定位分不开。“水果店的消费群体定位高端,威高商圈这边写字楼多,旁边还有洗浴和酒店,主要客户群是白领和游客,这和我们店的定位相匹配,市场前景很好。”于佳平说。

和很多水果店不同,于佳平的店铺一角,还摆放着一台大面积的洗切台,用于做果切、果汁、水果捞,专门面向周边的写字楼提供下午茶外卖。

多年销售经验,成就了于佳平自己的“生意经”,从经营模式到产品选择,从市场开发到消费人群分析,她如数家珍,而“品牌意识”是她不变的“四字真言”。

“刚开始卖地瓜时只是简单地用红色塑料袋包装,现在做到分等级挑选,什么规格供线上销售、什么品相做深加工全都捋顺出来,也有自己的精致包装。”于佳平说,文登区农业农村局十分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薯西施”农业,打响了“薯西施”招牌,也让“品牌意识”在她心里扎了根。

“这家店像是‘薯西施’产品线下体验店,我会把线上一直卖的水果和农产品全搬到货架上,让顾客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好品质的产品。”于佳平还打算把水果店打造成一站购齐式超市,顾客逛一圈下来冷饮、威海特产、零食都能买全,并统一外卖包装,做成品牌。

不到4年,历经2次创业,于佳平尝过名声大震的“甜头”,也遭遇过窖储地瓜全部腐烂的“滑铁卢”,她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创业就像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

“总觉得自己的能量不止于此,我有营销经验,有稳定的顾客群,我想趁着年轻再拼一把,只有一直身在创业浪潮中,才能不断自我迭代,挑战上限。”于佳平说。

“现在大环境这么好,一切皆有可能!”对于水果店未来的发展,于佳平这样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