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
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静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双项荣誉称号,是威海市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
此次评选,是由党中央决定,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于全国范围评选出的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物名片
张静,女,1977年生,中共党员,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战疫故事
2020年1月22日,威海市立医院医务科和公共卫生科共同发布了一则通知:“为有效防止院内感染,进一步规范我院发热患者就诊流程,除发热病因明确的成人患者外,其他成人发热患者需前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禁止其他科室门诊或病区收治发热患者。”
从任务布置下来那一刻起,作为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人,张静就隐隐觉得这个春节会不寻常。
从这一天开始,医院发热门诊的患者突然激增。
整整一天,张静都在不停的协调科里人力资源,支援门诊,但是好像病人怎么也看不完。
晚上6点多,情况终于好了一些,浑身累的跟散架了一样的张静,忽然想起来丈夫在家发烧的事。正当她想着赶紧回家看看时,科里的求助电话打来了,她顾不得回家这一干就到了凌晨一点多。
1月23日一早,呼吸科张敬文、李美香,消化科刘芹、王冉冉四位医生支援到位,消化科褚衍六主任电话给张静,表示无条件支援感染性疾病科。
张静十分感动。来不及说感谢,便急忙安排增援医生工作。但即便是增加了一个门诊岗,发热门诊仍然还是人满为患,门诊接诊医生频频告急,所有患者都挤在10号楼狭小的空间里。这种情况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张静赶紧向医院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在接到汇报后,院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制定了发热门诊紧急整体搬迁计划。
一个科室的门诊搬迁可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时间紧,任务重,医院党委协调相关科室,将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内原住院患者进行了紧急转移。物流配送中心、总务科、信息科、办公室、政工办等行政后勤科室也立即行动起来,齐心协力,仅仅一天时间就在5号楼2楼建成了新的发热门诊,并辟出区域作为输液室和隔离观察室。
最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张静记不清这一天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只是感觉双腿跟灌了铅一样,坐下后再也不想起来,嗓子哑的几乎说不出话。
虽然此时已经是半夜12点多,但张静决定回家看看。已经两天多没有回家,她很担心丈夫的病情,这一天是大年三十。
回到家,老公还没睡,吃了药,出了一身汗,被子全湿了,张静赶紧帮他换下来。两天了,老公在家高烧到39度,身为妻子的她只能抽空打了两个电话,嘱咐他吃了点药。
“我很想履行妻子的责任,照顾好丈夫和女儿,但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医者,还是一个科室的负责人,在非常时期,我得留在岗位上。”想到这里,张静心里百感交集。
2020年1月27日上午,作为市级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张静接到通知,要到威海胸科医院成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组,由她做组长,下午就要出发。
一直在科室忙碌的张静,中午抽空回家收拾了一下行李。短短的1个小时内,仅仅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洗漱用品,和老公女儿简单的见了一面,就赶紧的回到了医院一边值班,一边等待出发。
当天晚上6点多,张静一行四人先到了威海胸科医院,交接以后才知道,这次她的工作,不仅仅是救治工作,还要对整个医疗队的所有事务进行负责。瞬间,张静觉得压力倍增。
当天晚上,胸科医院就把所有的人力资源情况都告诉了张静。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好人员梯队以及替换计划,合理安排大家上岗。既要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的顺畅进行,又不能让医护人员太过劳累。
作为主治医师,张静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去了解患者的病情。一圈看下来,往往一身汗,再换上工作服被风一吹,会感到一种刺骨的凉。
“我这不算啥,护士们更是劳累,她们密切接触患者,6个小时一个班次,这中间不能喝水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张静说,在隔离区里,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很艰难,很让人心疼,可是没有办法,为了防控疫情,这些医生护士几乎是拼了性命。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然而这次,面对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这张全新的命题“试卷”,对于每位前线医护人员来说,都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借鉴,处处充满了挑战。
感控工作如何抓好,人员物资如何合理调配,诊疗方案又该如何优化调整?这些问题都需要张静来细细考量。在胸科医院的这段时间里,张静的手机即使在夜里也时常响起,要么她打给别人,要么别人打给她,围绕的主题往往只有一个——如何在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同时,更好的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通过反复思考,以及对临床病例的细致分析,张静同团队一起,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氧气及营养支持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因人而异提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治疗。
不过“个体化治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不易。需要医护人员对每一个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更加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给予正确处置。曾有位患者,刚入院时情况较为平稳,但当天夜里病情就发生了变化,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普通的吸氧治疗已没有效果,必须立即给患者更高级别的氧气支持,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张静和同行队员康军阳、马为民一起,一方面给予患者心理安抚,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减少患者的耗氧量;另一方面,指导患者配合进行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和俯卧位通气,经过一夜紧张的抢救,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氧合指数也慢慢好转。
直到黑夜变成白昼,张静和团队成员仍不敢松懈,一直坚守在患者床边,并联系省市专家进行会诊,调整治疗方案。终于,患者呼吸状况得到改善,病情慢慢转危为安。此时,累的腰酸背疼的张静,方才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出病房,脱下防护装备时才发现,脸上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已压出深深的勒痕,耳朵跟鼻子更是感觉要被割掉一般疼……
不过这些肉体上的痛苦,在此刻的张静心里并不算什么。趁着心情好,张静利用休息的难得空隙,给许久未联系的家人打了个电话,顺便报平安。女儿在电话里急切地说,“妈妈,我最近每天都关注新闻,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数在下降,你们肯定很快就要胜利了。回来我跟爸爸要给你做‘凯旋面’。”
听着女儿的话,张静眼泪不停地在眼圈里打转,既感动女儿的懂事,更激动于拼出来的胜利曙光。
2月12日,根据山东省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集中救治的要求,张静带领队友们将威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安全转至烟台市奇山医院集中救治。随后开始整理胸科医院病区的病历、打扫卫生、消毒各种医疗器械等等,各种收尾工作结束后,于2月16日到达指定地点进行14天的隔离休整。
2月18日,按照威海卫健委部署,由威海市立医院、中心医院、市立二院、中医院、胸科医院组建威海医疗团队奔赴烟台奇山医院支援,共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张静再次成为抗疫一线中的“指战员”。
“从医院的领导,到一起工作的同事,对我们都关心备至,为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在熟悉了奇山医院的工作流程以后,张静带领队员们当日就进入病房去看望她们的“老朋友们”。
走进第一间病房,张静和队员们对着名单仔细核对患者的资料,病床上的大叔盯着她们,忽然问:“你们是威海的大夫吗?”
“是的!”
“是来带我们回家吗?”
“对,治好了,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回家!”
“回家”这个词,在此时此刻,如此温暖而美好。也成为张静和队友们此后的努力目标。
一共五六间病房,几乎每个房间都有患者能认出她们来。听到患者热情的喊“你们来了!” 护目镜里,张静和队友们的眼眶控制不住的湿润了。
“是啊,我们来了,治好病,咱们一起回家。”
言出必行,不负众望。
在张静等人的不懈努力下,3月12日,威海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3月13上午10点左右,张静带领最后一批威海医疗队队员离开烟台市奇山医院,回到威海隔离休整。
“威海新冠患者清零,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张静说。(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威海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