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环翠区:向绿色要“发展红利”,人民共享“绿色红利”

2020-09-25 编辑: 宋倩

  

      针对龙山区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环翠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治理新模式,在修山复绿的过程中,带领当地民营企业华夏集团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富民兴业相结合,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各级政府和华夏集团累计投入达44.3亿元,回填土方5692.7万立方米,栽植各类树木1127万棵,建造水库35个,最终恢复了龙山区域的生态系统,在矿坑废墟上打造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促进周边服务业良性发展,带动千余人就业,变“废弃矿坑”为“金山银山”。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环翠区华夏生态修复项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环翠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发展,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发式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路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之后,在环翠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华夏集团积极响应,主动参与矿山治理。

      主要做法

      面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采石场矿主阻挠、修复难度大、资金短缺等各类制约问题,环翠区以“愚公移山”式的艰苦奋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带领华夏集团对龙山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将昔日尘土飞扬采石场,打造成今朝鸟语花香5A级景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打造“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治理模式。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环翠区坚持把“生态优先”的理念放在首位,明确提出了对“三线三区”(重要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海岸线;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可视范围内的采石场实施关停,并明确了采石场关停的时间和要求,同时要求对关停的采石场逐步进行治理,提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治理模式,并出台了相关政策。2003年,华夏集团正式启动生态修复项目。环翠区政府将龙山区域核心地带1670亩的国有林场租赁给华夏集团,华夏集团出资450万元,用于偿还企业债务、安置职工;政府通过安置、赔偿等方式,关停了该区域内采石场。同时,华夏集团及国土、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专程到浙江、广东、广西等矿山修复较好的省份学习先进经验。为解决修山资金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帮助华夏集团贷款13亿元,在2003年至2018年期间,威海市各级政府通过拨付代建市政基础设施及政策兑现资金等方式,扶持华夏集团5.3亿元。

      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坚持修复与提升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道路。龙山区域矿坑生态修复难度大,拿“世界级休闲花园”之称的加拿大布查特花园作对比,布查特花园是在占地180亩的矿坑上建起来的,修建、维护历时100多年。龙山仅破坏最严重的6个矿坑就占地936亩,是布查特花园的5.2倍,整个范围内44个矿坑累计面积为布查特花园的20.9倍,有的矿坑深190米,残留断面垂直高度达80—110米。由于山体过度开采、降雨量较少,龙山区域修复难度很大,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坚持因地制宜,本着修复与提升相结合、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采取拉土回填、构建隧道、随坡改造、筑堤引水等方式,对山体进行综合治理,使之恢复甚至优于原始生态地质地貌景观,从而完成山体的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综合治理:一是采用回填法,修复山体。面对龙山矿坑最高断面107米,堆积矿渣矿粉达40多米的现实情况,无法采用挂网喷播的措施,只能选择难度和成本很高的拉土回填方式。每填一个矿坑,运输车都需盘行而上,矿坑填埋后,都留下了盘山路的痕迹。现在景区中一条名为九曲情人街的路,就是当初一条垂直距离150米、坡面距离350多米的山路,工程车需盘9道弯才能将土送到山梁而形成的。二是修建隧道,改善交通。龙山部分山体被双面开采,使得山体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多次论证后,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隧道,在隧道上方覆土绿化,恢复植被。依照此法,景区内建设六条隧道,总长度达510米,既对破损山体进行了治理,又改善了交通。三是拦堤筑坝,储蓄水源。在开采最为严重的地区,遍布大大小小的矿坑16个,渣石堆积厚达几十米,几十万平方米区域寸草不生。因地制宜,采用土法,用黄泥筑坝防渗漏,大大小小共修筑35个塘坝,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植被灌溉提供了水源,可谓一举多得,如今景区内气势磅礴的龙山瀑布景点就是依此法修建的。

      科学规划、产业引领,走出恢复与文旅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5年,华夏集团到浙江省考察时,决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废弃矿坑建成旅游景区。随后,聘请专业团队对该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生态恢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以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依据地势打造了展示胶东民俗特色的夏园、展示尧舜禹时期历史文化的禹王宫、威海人民防空防灾教育馆,以及在长210米、宽171米的矿坑上建立了最具特色的国内首个360度旋转行走式的室外演艺《神游传奇》秀,建成了集展示华夏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海洋特色文化和胶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威海华夏城景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富民兴业、造福百姓,让绿色发展成果不断反哺回馈社会。华夏城景区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周边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吸引了大批酒店、商超等项目,并形成了特色街区,成为环翠区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板块。5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华夏城景区周边13个村居相继实施了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了楼房林立、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的新社区,1200余户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并为他们买了养老保险,在绿水青山中过上了现代化田园生活,村集体也改制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年年为村民分红。13个村集体平均每年可获得山地租赁费用60余万元,并通过餐饮、零售、住宿等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4.8%,1100余名村民在景区从事酒店服务、物业管理、景区服务等工作,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打造了山青、水绿、生态美、百姓富的崭新图景,成为威海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板,用生动实践证明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经验启示

      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范例。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告诉我们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的治理过程生动地印证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华夏城的蜕变表面上看是对矿坑的生态修复,但涉及到山体、林木、湖泊等生态系统全方位、各领域的综合治理,经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将寸草不生的渣石矿坑建造成为塘坝35座,栽植了各类树木1127万株等等,最终恢复了华夏城区域的生态系统,变成了鸟语花香的旅游景区,山水林田湖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凝聚齐抓共管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这项“民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华夏城从尘土飞扬的采石场到鸟语花香的5A级景区,践行了“大家的事大家做”的理念,得益于威海市“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也得益于环翠区上下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心。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威海历届班子都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绿化造林纳入考核。不仅如此,威海还有两条“硬杠”:一条是高污染企业一个不能上;一条是高能耗企业一个不能上。威海人对生态环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努力,形成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思想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工程”,必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立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破坏容易,修复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华夏城景区累计投入资金达到44.3亿元,这一数字帮我们进一步认清了生态与建设、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往很多地方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这样的发展代价惨重,所带来的发展也是一时的。事实证明,只有靠山养山,靠水养水,生态环境养好了,家园变得美丽了,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非零博弈”。华夏城景区已经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结果,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才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工程”,必须坚持永远在路上,驰而不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项“永续工程”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贵在行动、成在坚持,特别是在“修山”过程遇到了重重阻力,比如当时龙山区域聚集了26家采石企业,“修山”便意味着断了采石场老板的财路。为此,采石场老板多次闯进政府主管部门和华夏集团,阻止“修山”并恐吓威胁。但就是这样,政府和华夏集团丝毫没有动摇,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闯劲,最终取得了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信心,驰而不息,持之以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来源:环翠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