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保障攻坚突破在行动——关注身边的民生

荣成市东楮岛村:做优山海文章 实现兴村富民

2020-09-27 编辑: 宋倩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发挥坐落于荣成市桑沟湾南岸、三面临海的陆连岛特征,坚定不移地推进陆海统筹、向海而兴,做好山海融合文章,全力打胜脱贫攻坚战,以兴村富民的成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018年以来,2018年近三年平均增速为12%。全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均增长30%;旅游收入增幅达25%;全村现有就业人口328人,占总人口的75%;年人均收入3.2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16万元。

      锚定向海而兴,靠产业支撑共同富裕

      东楮岛村沿海而居,拥有200公顷海域、15公里海岸线,祖祖辈辈靠海吃海。近年来,东楮岛村深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以海为生先养海,靠海吃海更护海,在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上聚焦发力,力促人与海的同生共荣。

      推动制度创新,夯实产业基础。早在2004年,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推行了股份制改造,每户入股3000元,70周岁以上老人户由村集体赠股,村民以入股、配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对村集体海域、滩涂的公司化集中经管,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强风险承载力的同时,集中村级有限资源、资金和力量,推动产业强海。相继组织成立了冷藏、修船、滩涂养殖等分公司,注册了“楮岛”“楮岛海参”等商标,海水养殖基地以及所养成的栉孔扇贝、刺参、淡干海带等获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

      依托创新平台,涵养生态财富。东楮岛村牵手众多科研单位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共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荣成综合试验站”“唐启升院士工作站”“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等科研站点。以依靠现代海水养殖科技支撑,该村在桑沟湾构建了一套浅海绿色高效可持续健康养殖模式,实施了2015—2018三年的浅海贝藻筏式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致力以扇贝与海带、牡蛎与海带套养、间养等生态优化养殖模式,推动绿色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到2018年,东楮岛8000亩筏式养殖海域,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新增销售收入600余万元。威海市、荣成市政府相继出台文件,运用技术示范等方式辐射推广“楮岛模式”。2018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黄海项目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举办的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健康养殖)政策及技术培训班,“楮岛模式”开始走向世界。目前,仅荣成市已辐射推广面积达5万亩。

      促进产业融合,开辟增收领域。注重把乡村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东楮岛村重在打通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现代养殖、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等业态,构建集海水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海洋食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乡村发展新模式,以更好地释放自身独特优势。2017年,该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海上平台、海洋牧场展示厅、游艇码头等海上旅游设施,配套购置1艘18.8米的休闲海钓船,打造集海底观光、休闲垂钓、游客接待、商务会议、餐饮服务、海洋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均落户于此。

      激活沉睡资源,厚植复合发展优势

      坚持以产业化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思维,东楮岛村充分依托人居海岛特色,促进历史文化、渔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等相结合,挖掘村落文化厚重的底蕴,做活山海村人融合发展的文章,以多业态的齐头并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激活沉睡资源。东楮岛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村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洋历史文化符号、信息极其丰富,尤以海草民居保存最为完整,在现存144多户、630间海草房中,最古老的海草房约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百年历史以上的海草房有83户442间。针对人们对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瑰宝的海草房保护认知不足的现状,东楮岛人从成村历史中梳理、发掘海草房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经济价值。在2007年5月获得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后,村集体每年投入资金加大村内海草房保护力度。秉承“修旧如旧、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有序保护、开发利用现有海草房,成为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近年来,东楮岛村建设了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渔家风情的乡村记忆馆、老街、娘娘庙等人文景观,做到了一区一品、一街一景,奠定了以民宿为主导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坚持设施先行。东楮岛村聚落呈荷花状,村内主要街巷有南北通向的西街及三条东西走向的北街、中街、南街,同伸展的西街形成鱼骨状的村落空间骨架,并形成古村独特的“团”式村落形态。立足于美丽乡村建设,东楮岛村利用争取到资金支持,修复村南海岸防浪堤,保护岸线资源。启动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海草房修缮、石材景观路铺设等传统村落保护重点工程,畅通村内道路“微循环”。加强村街绿化造景提升,加强停车场等各类公共设施设备定期运维,推行污水达标排放,实行垃圾分类及“日产日清”,保持村容环境的干净清洁,更大程度地增强东楮岛沙滩、阳光,以及岸、岛、湾、礁完美组合的特质及“海上桃园”的磁力,形成了美丽乡村与旅游产业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

      讲好楮岛故事。依托 “谷雨节”、渔事体验等节庆活动,传承海洋文化。举办百年传统的“渔民节”活动,承办“心系大海、游钓中国”等品牌活动,拓展奇石、剪纸、收藏、石岛大鼓、扭秧歌、踩高跷等海洋文化符号的区域识别与社会影响。东楮岛岛屿、礁石环布其中,每块岛礁都有古老的传说或神话,该村为此深度挖掘“杨家葬”的故事、海市蜃楼,以及古树、古磨等古迹的背后故事,放大了渔家文化气息及影响。慕名而来的进村看民俗、吃海鲜、住海草房的游客络绎不绝。

      着眼授人以渔,夯实持续经营基础

      近年来,东楮岛村改革了原有的村企合一模式,成立了渔家乐旅游合作社,探索创建“合作社+农户”“农产品+电商”模式,引导群众参与海草房精品民宿开发,确保持续实现村兴民富。

      丰富产品形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底播海参、海带等4000多亩发展传统渔业,重点拓展海上休闲旅游,推出海滨漫步、沙滩运动、游艇观光、赶海垂钓、吃渔家饭、沙滩篝火等娱乐项目。引进“唐乡”合作,以“一户一主题、一院一文化”为引领,带动全村发展“渔家乐”民宿81家,民宿床位400余个,停车位120个。2019年,该村户均增收近7万元。

      创新营销手段。目前,驴妈妈网站、知名网红都选定东楮岛为打卡地,全方位宣传东楮岛。吸引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和《生财有道》、山东电视台《拉呱》等栏目以及湖南电视台《中国少年派》等真人秀节目到此取景拍摄,增加旅游产业厚度深度,打响“楮岛印象”乡村旅游品牌,东楮岛成为自驾游、海钓、影视剧拍摄的首选地。

      培植经营主体。东楮岛村及渔家乐旅游合作社,突出“高点定位、科学指导”制定了东楮岛传统村落保护、民宿发展与旅游规划。按照“就地培养”的原则,从卫生、消防、安全、经营、品牌宣传等广维度、多层面加大对民宿经营者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常态化经营、管理品质,厚植升级转型新动力。在东楮岛村30—70岁的民宿经营户中,30—50岁的占50%以上,60—70岁的仅占14%。中青年经营者占主导的年龄结构,将支撑精品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人不负青山沧海,青山沧海也一定不负人。坚持山海融合发展,东楮岛村实现集体收入与居民收入的逐年同步稳定增长,即使是年过70岁的老龄人口,除获得基本福利保障外,还拥有村企分红收入保障。村企分红已由2004年的3600元增长到现在的5600元。2018年,东楮岛村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走在了全省乡村振兴的前列。(来源:荣成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