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午,经区崮山镇沙龙王村村民65岁的梁建波在家匆忙扒拉几口饭,就放下碗筷直奔自家无花果园,他要赶在收购商进村前把下午要收的果子下完,送到位于村头的无花果交易市场等候收购。
他家的果园在村外,有4亩多。此时的他左手拐着篓子,右手扒拉着浓密的树叶,在将一个个成熟的果子摘下后,轻轻放进篓子里。“大中午的太晒了,但这个时候果子上的露水被蒸发掉了,口感最好。”梁建波边摘边对记者说,现在这个点,村里像他这样的果农大都在自家果园里下果,大家都希望把品相最好的无花果摘下,卖出个好价钱。说话间,他被晒成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笑意。
下午1时许,沙龙王村村头的无花果交易市场变得热闹起来,果农们带着从自家果园刚收的无花果,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有的忙着挑选,有的忙着称重,有的忙着分装,讲价声、评论声、笑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交易市场流淌着丰收的甜甜气息。
“今天收果90斤,品质不错,明天等着你啊,大叔。”“行啊,行啊,我家的果子是没的说的吧?”麻利又小心地卸完果子,果农曲衍国乐呵呵地和收购商陈晨交谈着。今年66岁的曲衍国种了1亩多无花果,共有90多棵。五六年间,他精心侍弄果树,果子品质在村里有口皆碑,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摘无花果是很辛苦的,拿我来说,每天要下60斤到120斤果,最早的时候,凌晨2点就得起床,带着头灯去园里摘。”曲衍国说,早晨摘完一波,中午还得顶着太阳再摘一波。“虽说累点,但收入不错,那感觉,就像吃完流油的无花果,甜到心里了。”
对陈晨说,他的活儿一点不轻松。“我们两口子来沙龙王村收无花果有两三年了,收的果子主要发往青岛、烟台、潍坊、济南等地的市场。”陈晨说,他俩每天下午1时许来沙龙王村收购,收满一车2000来斤就送回冷库。“虽然每天从凌晨3点起忙到晚上七八点,但这个甜果子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收益,所受的累就忽略不计了。”
沙龙王村党支部书记梁新建介绍,全村上下对无花果产业一直非常重视:2018年,村里组建了“崮山沙龙王村无花果新品种水肥一体化试验田”,将弃荒的土地流转到村里,种上“布兰瑞克6号”“波姬红”“玛斯义陶芬”等7个新品种,为村民增加了部分租金收入。同时,村里组织人员来管理这片果树,推出无花果采摘游,给村集体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年,有一件事最让果农们高兴,以前他们摘下的“笑开口”无花果及小的果子基本上都扔掉,今年村里出面将所有这样的次果回收,既避免了浪费,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大家无不拍手称好。
“明年我们再上5个新品种,一改多年来以‘青皮’无花果为市场主占的单一局面。”梁新建说,等到村里的无花果新品种规模化、老品种精品化,这个甜果子必将让村民的日子更甜。(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玉婷/文 薛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