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中国节 • 中秋

中秋佳节·乐享团圆

2020-09-29 编辑: 仲鹤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到中秋分外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了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代人们过中秋节时,中秋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内容,所以中秋节也称为“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中秋节,是个非常让人思乡、思念亲人的节日。唐代诗人李白诗里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北宋苏东坡诗里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故而从唐宋时期开始,文人赏月,则为严肃的祭月行为增添了许多诗意的光辉。在多情诗人的笔下,那一轮明月被赋予了无尽的遐想,似乎在进行着一场人与月的心灵解读,转而化为细腻缠绵的诗句,将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个美学的极致。

月儿明,月饼圆,八月十五吃月饼。相传月饼与明朝朱元璋带兵起义的历史有关,当时各路义兵联络困难,刘伯温献计,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暗藏饼子里,送到各家各户。各地百姓同时起义,最后取得胜利,从而推翻残酷的元朝统治,改写了历史。后来朱元璋将这种夹带纸条的饼子赏赐群臣,并称作“月饼”。历代不断改良配方,月饼越做越精,花式繁多。月饼的传说就这样流传下来。

到了明清之后,民间拜月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安康和幸福的重要祈福方式。所以,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月圆之夜,当我们对着那浩瀚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品尝着月饼时。虽然与远方的亲人相隔千里,但这一轮共同欣赏的明月,却能将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传递出难言的相思之情。亦然,也可偷偷猜想下一下,那广寒宫里的嫦娥是否还会留恋人间的烟火呢?

当看到古诗词的名言名句广泛用于大街上摆卖的月饼盒上宣传推广时,我如馋嘴的小孩,时而盯住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月饼不放,可以从这里寻找那忆古思亲的感觉。再看看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色吧,金色的秋天,到处是瓜果的清香,到处是丰收的喜悦。中秋节无论从气候还是收获上,都能使人精神振奋,内心惬意。现在的中秋节,人们已经不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一个月饼全家分吃的贫穷日子不再。人们着重追求精神层面的感受,思亲思乡是中秋节的主旋律。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进行庆祝,省亲团聚永远是中秋节的主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光穿梭而过,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月是故乡明”,在我心中,故乡的山最美,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土产最香,故乡的人们最亲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永远是华夏儿女中秋节时共同的美好祈愿。(来源: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