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丹石虽磨不改赤——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刘经三

2020-10-10 编辑: 宋倩

      他曾舍生忘死为救同志而坐牢,他曾为筹革命经费“绑架”生父,他曾在延安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工作。他虽然不是倒在枪林弹雨中,国家民政部却为他补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他就是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刘经三。   


刘经三

      背叛家庭闹革命

      刘经三,原名刘炳礼,代号“陶子”,1906年9月3日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黄疃村(今属乳山市)。他出身殷实之家,性格刚直。1922年入寺山学堂读书,三年后考入济南育英中学,毕业回家乡教学,后随父亲经营药铺等生意。曾担任民国牟平县教育委员、瑞泉中学董事长等职,1930年又继承父职,担任本乡乡长。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刘家人也对他寄予厚望。

      


瑞泉中学毕业证书

      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下,子承父业,名正言顺地当个“富二代”,也是顺理成章,然而,他选择了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忘我地投身于革命洪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加剧。国难当头之际,刘经三“愤国家之危机,恨南京政府之恶劣”,认识到“欲改变国弱民穷的现状,非走革命的道路不可。”于是,他越发坚定跟着共产党走救国救民之路。1932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任中共牟平县委第一任书记。从此,他领导全县各地党组织开展活动,多次发动和领导胶东南部沿海一带农、渔、盐民同官府斗争。到1935年下半年,牟平全县已拥有共产党员500多人,成为胶东地区党员人数最多的县之一。

      老红军于俭业眼含热泪回忆说:1932年秋后一个晚上,在老鸦庄村附近的海边,自己在刘经三带领下向党宣誓加入组织。于俭业没上过学,以染布为业,刘经三紧握着他被染黑的双手说:“老于啊,没有党旗,咱们就垒三个沙丘插上芦苇,对党宣誓吧!”

      宣完誓,刘经三对他说:“我老婆姓陶,所以党内代号是‘陶子’。老于啊,你就以你这染黑的双手作为党内代号‘老黑手’,你担任交通员,负责情报传递,与我单线联系,你看行吗?”

      “我就想,经三哥有文化,家里那么有钱,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冒着杀头风险到处奔波,不就是为了我们穷人过上好日子吗?人家的头比我金贵都不怕,我怕什么!我于俭业跟定他了。干革命到底!”

      毁家纾难磐石坚

      1932年冬,张静源奉命到牟海地区开展工作,刘经三鼎力协助。刘经三积极到各县奔走,特委很快就与各地党组织建立了关系,各项工作也很快打开了局面。

      为方便与各地党组织的沟通,刘经三协助张静源在牟海交界一座荒废的庙宇——霄龙寺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并自筹经费成立了鸡鸭公司,以公开经营的方式掩护开展组织活动并担任经理。联络站的主要工作是印刷、下发和保存党内机密文件,隐藏、分配武器弹药,以及与各地党组织进行秘密联系。

      

刘经三《1936年的危机与我们应有的准备》

      为解决党的经费不足问题,刘经三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但是开销越来越大,怎么办?刘经三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过,他心里清楚,父亲虽然比较开明,总是开口要钱,他肯定不会不明不白地把钱掏出来。最有把握的方式,就是在确保老人家安全的前提下,导演“绑票”。第二天,家人如期将钱送到,父亲当即被放了回来,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刘经三要钱为了闹革命,周围十里八村的人知道后,都感慨他对革命的赤诚,也感慨老父亲的开明大义。

      1933年10月,特委书记张静源遇害,刘经三虽然筹划惩治了凶手,但是胶东各县党组织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在此严峻时刻,刘经三发起在文登乡师召开文登、荣成、牟平、海阳、莱阳、招远、栖霞7县党组织代表联席会议,研究寻找上级党组织等问题。7县代表一致推举他北上寻找党组织。

      1934年初,刘经三历经千辛万苦,去北平、天津等地,终于同北方局委派的特委书记常子健一起返回胶东,使胶东特委得以重生。特委恢复后,刘经三任特委委员。

      这年9月23日,刘经三与特委委员张连珠、李厚生同去荣成、威海等地巡视工作,途中夜宿文登县崮头集时被捕,他机智地掩护张连珠二人出狱。他落入敌人的魔爪,遭受百般折磨,直到1936年2月出狱。

      刘经三遗孀陶展卿老人生前曾回忆说:出狱那年7月份,刘经三接到通知去了延安。去世前曾给老家写过两封信,其中说到:与毛公(毛泽东)、周公(周恩来)在一起,经常与周公一起打乒乓球。刘经三离家当天,陶展卿整理他的衣物,发现一把带七颗星的手枪和党证,马上把东西交给了思想开明进步的公爹。

      一门三烈不居功

      在刘经三的老家,亲属们保存着70多年前胶东区行政公署发给的抗日军人家属优待证,上面有三位烈士的名字:刘经三、刘经三的弟弟刘经五和刘经三的儿子刘喜璞。在“是否需要物质优待”一栏下清楚地写着“不需要”三个字。他一家出了三位烈士,家人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国家伸手。

 

刘经三父亲刘岐峰的抗属优待证

      在家风的熏染和刘经三的影响下,刘经五1944年入党,同年参加八路军胶东部队。抗战胜利后,随部队渡海转战东北,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刘经三牺牲时刘喜璞才7岁,由祖父抚养成人。虽然很少见到父亲,但受祖父“为民请命,报国有志”的教诲,刘喜璞15岁入党,16岁参军,历经战斗20多次。1958年因战伤复发病逝,年仅29岁。

      当时抗日政府对每个抗日军人的家属都有相应的物质优待规定。刘经三的父亲刘岐峰说,革命事业正在艰难的时候,他不需要优待。

      当年,刘经三出狱后,曾被不明真相的同志误认为是叛徒。1937年初,他忍辱负重,几经辗转来到延安,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留延安工作。这年酷夏8月的一天,刘经三在延河游泳,溺水身亡。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竟以这样的方式去世,令人悲痛惋惜,但他革命的传奇生涯却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人传颂。(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