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才”富西铺头,昔日穷山坳变身小康村

2020-10-26 编辑: 宋倩

    

      10月19日,像往常一样,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67岁村民刘衍芹一大早就来到村里的产业园打工:“这两天葡萄、苹果到了采摘季,新建的20个大棚菜和新品种玉米也都下来了,忙得很!”

      20多年来,从盘活闲置资产,到夯实基层党组织,再到“把生态农业做成产业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市场化”,西铺头村已经从一个之前负债百万的穷山坳,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全面小康村。

      “今年,我们又将360余公顷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升级’成为东方栗景田园综合体,新建20个大棚,建设了全新的育苗育种基地,入驻了各式各样的新品种。靠着田园综合体,村集体今年收入能有1000万元左右。”西铺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海峰说。

      集体收入稳了,百姓腰包就鼓了。如今在西铺头村,像刘衍芹一样留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有上百人。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除了老村民的“加盟”,西铺头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更离不开“新农民”“土专家”等新村民的入驻。于海峰说,仅去年一年,西铺头村就迎来4位博士生导师、8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

      在他们的锦囊妙计下,西铺头村的产业不再单一,中国草莓协会副理事长姜卓俊教授,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对村里代代繁育的草莓进行脱菌脱毒、育苗改良,一个大棚产值从不到10万元一下增至15万元以上,种植出的“圣诞红”“白雪公主”等品种在中国草莓大会上屡获金奖。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彩霞为村里的有机蓝莓提供“专家看护”,每年都创下200多万元的收益,成为集体收入的稳定来源;日本岛根大学教授、牡丹专家青木宣明也成为西铺头的“洋老师”,在他的指导下,西铺头村的牡丹除了供观赏外,还可以制作牡丹酒、牡丹花茶、牡丹鲜切、牡丹干花等。

      一个专家就能带起一个产业,为把“新老”人才用到极致,西铺头村还开设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组织专家定期为村民授课、现场示范教学,这让刘衍芹等近百名就近务工的“庄稼把式”慢慢也学成了“土专家”。“以前只能干个打药、锄草的粗活,现在修剪、管理等精细活都能干得来。”刘衍芹笑着说。

      眼下,东方栗景田园综合体的土地上,“散落”着栗景新天地、民宿、动物乐园、马术俱乐部、射击场、中医康养、书吧、茶室,以“食、住、娱、养、学、行”六大主导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构架初具雏形,目之所及,一片生机勃勃。

      “未来我们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形成包含苗木育种、农业种植、农产品初精深加工、研学、仓储物流、休闲农业、房产、康养等业态在内的全产业链,带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于海峰说。

      ◆记者手记

      让“产业+人才”产生化学反应

      乡村振兴保障在“业”,关键在“人”,“产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崭新的化学反应。如今,西铺头村靠“产业+人才”,走出以旅游为动力,推动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用产业聚人才,还要用平台育人才,乡村振兴需要集聚各种各样的人才。村里有了让人看得到未来前景的产业,培育一批懂技术、能力强的“土专家”“田秀才”,才能更好地将乡村发展带入良性循环。

      在西铺头村,以人才撬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推动人才发展,正成为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共识。这其中,他们并非单纯对外来经验照搬照抄,而是立足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创新与活力,“扭开”适合自己的人才“盖子”。(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萌 通讯员 王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