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荣成市:拧成一股绳,跑赢“接力赛”

2020-11-09 编辑: 宋倩

 

      蹲在羊肚菌大棚里,荣成市夏庄镇北山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洪丽抓起一把泥土,慢慢揉搓着。按照这个土壤湿度来看,再有两天时间,羊肚菌就可以种下了,“今年的种植期没耽误,目标可算是完成了。”

      说起这个目标,一下子就勾起了杨洪丽的回忆。半年前,市接待处人员得知羊肚菌项目线索后,第一时间会同项目建设方带着荣成市农科院专家,来到对口分包联系的北山杨家村,经过多方论证和实地测土后,建议村子种植羊肚菌,还列出了一箩筐的理由:羊肚菌天然喜欢冷凉气候,北山杨家村位于伟德山下,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水质也好,大棚还可以套种地瓜、蔬菜等农产品……

      2016年起,北山杨家村就是市接待处的对口联系帮扶村。4年来,市接待处人员对村里74户百姓,都能熟悉的叫出名字;村里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也都能做到熟门熟路。有着这样的“交情”,他们在为百姓每新上项目之前,从来不只听理论说法,还要找到真金白银的收益做支撑,才敢放手干。

      从农业专家提出建议后,10天时间内,市接待处人员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忙活:与已引进的在村投资方达成合作意向,连同投资方先后七次到乳山、文登等羊肚菌种植现场,并数次走进销售市场,看种植、聊行业趋势……这是一个谨慎而又艰难的过程,每一项都考验着耐心和细心。市接待处郑辉说,“只有真实眼见了,心里才能有数。”

      经过充分调研后,羊肚菌大棚项目在北山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并当场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在今年11月初种下羊肚菌。“这个时间是最宜生长期,错过了还得等一年,老百姓致富可等不起啊。”郑辉说。

      建大棚要整合土地近80亩,头一脚就难踢。北山杨家村已经找不到成方连片的土地,市接待处人员只能把目光转向“邻居”北山冷家村。涉及邻村,又需要做百姓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咋办?郑辉想到了一条“捷径”:找夏庄镇政府出面协调。“我记得很清楚,走进夏庄镇长姜义强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卡着下班点走进去的郑辉,得到了一个干脆的答复:只要项目论证没问题,镇里全力支持。

      当天下午3点多,夏庄镇政府安排的4个测量土地工作人员就已经到了地块现场,确定土地性质、测量土地面积;两个小时后,夏庄镇政府将需要整合地块的卫图发到郑辉邮箱;当天晚上,郑辉等3名市接待处人员一起将涉及到的36户百姓姓名、地块面积等信息,列出了一份详细清单。“那天晚上,我们都没吃晚饭,但是心里酣畅淋漓。”

      第二天,一个由夏庄镇政府牵头,北山杨家、北山冷家村两委参与的小组成立,大家拧成一股绳,分头走进百姓家中“唠家常”。遇上村民不愿意承包出土地,大家就一趟趟谈,十多趟才跑下来也是常事。“我们一天两次碰头,电话里、地头上、村口处,哪合适就在哪说,就是为了加把劲,把工作做得更实推进更快。”杨洪丽说,最终46天时间,36户百姓的近80亩地,全部整合完毕。

      万事俱备后,没等来东风,反倒碰上了雨季。“那片地是坡地,涝得厉害。当时穿着雨鞋,我进地里后,一脚下去,鞋都没拔出来。”郑辉说,这样的窘境,让他在心里忍不住地打鼓,人都进不去,更别提大型机械了,工期还能保证吗?

      当又一道难题摆在眼前时,这次,市接待处人员采用了一个“笨办法”:换土方。将地里的泥挖走,换新的土填进去,“需要换的泥,最深的地方有80公分,浅的也有20多公分。”郑辉说,只要能够保证进度,多费事都不怕。“村里百姓也帮忙,20天时间,一共换了2000多方土。”

      平整土地、完善配套、准备菌种……羊肚菌大棚建设以来,就像是一场接力赛,镇、村、市接待处、投资方人员每一棒都在完美交接,没有一刻耽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4座羊肚菌大棚“立”在了百姓眼前。杨洪丽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大棚里一边溜达,一边算账,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今年的丰收。“咱种的菌春节前就能上市,眼下鲜菌一斤80—120元,每亩地估计保守产量在千斤以上,4个棚这得多少钱呐,想想都高兴。”

      ◆记者手记

      作风建设要“实”字当头 “干”字为先

      北山杨家村在2016年,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当时村集体账面为零。市接待处对口帮扶以来,村集体年收入已经“窜”到了15万元。这背后,离不开一位位党员干部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实干品质。

      实干,首先是“真干”。北山杨家村到底应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是否适合村子实际,有多少收益?在众多致富路面前,广大干部既没有大呼隆,也没有想当然,而是进行充分思想碰撞、研判分析、调研求证之后,才确定下一个个实打实的好项目。这种靠真看、真走务实作风上马的项目,势必会更适合村子的发展,更接地气,也会带给群众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实干,其次是“会干”。一切工作面前,只要能够做通群众工作,事儿也就算成了一半。面对群众暂时的不理解,广大干部没有蛮干、强压,而是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下更大的功夫,一家一家上门走访,不厌其烦入户做工作。和老百姓坐到了一条板凳上,设身处地从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也就寻找到了打开百姓心门的“钥匙”,最终才会换来百姓心甘情愿的买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文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