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依,绿水潺潺,坐落在环翠区里口山脚下的乡村美学堂正在进行草木扎染课程。捆扎、打结,将洁白的布在靛蓝染料中浸湿,看着染料渐渐漫上,姜玉梅兴奋地说:“又学了一门新手艺,下周咱还来上民俗课。”
姜玉梅是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村民,随着王家疃村的振兴,她的生活越来越轻松,“平时就是看电视、带孙子,就盼着大队组织表演节目。”姜玉梅感慨道,“以前精神生活不够丰富,真羡慕城市里有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够完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是村民普遍反映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老百姓口袋鼓不鼓,更要看百姓的精神面貌好不好。为此,市文旅局决定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引导社会组织把精致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送到乡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2019年,市文旅局将王家疃村列为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示范点,针对群众反映的“记住乡愁不容易”的问题,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留住传统留住美”传统艺术公益课堂项目,找寻非遗、文物等方面的专业老师,到村庄为群众尤其是孩子们讲述家乡之美。
作为老学员,姜玉梅还记得第一次开课的情景,老师坐在学院中间手把手教画葫芦,课程结束,大家久久不愿离开。经过一年的打造,葫芦画、花饽饽、剪纸课程相继开展,独具特色的乡土课程口口相传,场场爆满,乡村美学堂变成了“打卡”必备、“遛娃”胜地。
到底有多抢手?项目负责人王金不得不重新安排起课程表,“花饽饽课程早就约满,村民们还不断报名,我们考虑再开一次;仅周末开课容纳不了学员,周五要增开一节……”有了文化滋养,王家疃村村民从里到外透着精气神儿。
受益者远不止王家疃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后,市文旅局在全市500个村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5000份,瞄准百姓需求,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供给,不少村庄收到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大礼包”。
寒意渐起,在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文化大院里,文艺培训正热火朝天进行着。“注意气沉丹田,嘴里要像含一颗鸡蛋那样发声,一二三,唱……”合唱培训老师一边数着节拍,一边手把手教村民们发声。
“以前我们就是草台班子,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动作不齐,也就在村里自娱自乐,出村表演就是丢人现眼。”村合唱团成员王玉红不好意思地说。
自从公益创投项目在中我岛村开启,村里的合唱团、舞蹈队有了专业老师指导,群众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一年时间过去,中我岛村的文艺团队“旧貌换新颜”。
“现在,我们唱歌跳舞在镇上数一数二,村里获得的荣誉多,我们腰杆更直了。”看着眼前排列的奖状,王玉红骄傲地竖起大拇指。
一个个公益创投项目扎根农村,一粒粒文化种子在广阔的田埂上生根发芽。项目实施以来,共开展服务项目41个,服务时长13120小时,建设基层文化团队9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600余名,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培育、自我服务,不断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新期待。
■记者手记
乡村文化大餐要符合群众口味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铸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能简单“大水漫灌”“一以概之”,甚至“撒芝麻盐”“隔靴搔痒”,要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践行群众路线,切实用文化服务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要把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所需所想所盼收集上来,聚焦“问”字,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围绕乡村居民最迫切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菜单”,提供精准、精细、精致服务。要站稳群众立场,按群众的需要定制服务项目和内容,结合群众特点和文化基础,丰富形式与内容,用接地气的方式为群众送上更易吸收、更好消化的文化大餐,让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富足、精神世界更充盈。(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