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以文明实践为抓手,以红色文化为底色,坚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按照“5+N”模式,重点突出乡村治理、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等主题分片打造,力争全市样板片区“一区一品牌、一片一特色”。
“5+N”模式中的“5”即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乡村记忆馆、传承家风家训示范村、群众性评比活动、文化旅游线路,“N”即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品牌节庆活动。
“5+N”模式中的“5”即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乡村记忆馆、传承家风家训示范村、群众性评比活动、文化旅游线路,“N”即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品牌节庆活动。
聚焦思想铸魂,整合平台提升党的理论武装
平台“用起来”。开发乳山市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由镇级延伸到所有村,平台围绕讲、评、帮、乐、庆,设置6大版块30个栏目,群众可以随时看直播或点播,让学习宣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喇叭“响起来”。全市601个村全覆盖设立农村远程大喇叭,采取党支部书记喊话+音频播放+巡回宣传的形式,市镇两级定时推送新理论、新政策、新技能,让群众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了解到身边的精准扶贫政策、疫情防控知识,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知晓率。

阵地“活起来”。打造市—镇—村三级宣讲阵地600多处,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以讲堂、板凳课堂、舞前十分钟等固定阵地和流动阵地相结合的方式,走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开展“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感动乳山百姓宣讲活动,组织25个部门单位开展“三下乡”面对面宣讲。

品牌“树起来”。打造“理响乳山”宣讲品牌,全市通过组建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社科理论骨干专家宣讲团、红色乳山宣讲团等6支专业宣讲队伍,广泛开展“理响乳山”理论大众化普及活动,培训干部群众3.2万余人。
聚焦文明实践,三步齐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制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在市级层面制定下发《乳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配套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文明实践·即时送暖”四项制度。围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文明城创建等中心工作,开展了“乡村振兴党旗红”等志愿服务活动1.6万余次。开展了300多次的“即时送暖”活动,发动爱心商家设立30多处“爱心驿站”,向户外工作者提供即时帮扶。

组织带动,构建四梁八柱。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机关党员干部100%注册志愿者;镇级层面,村村建有志愿服务队;社会层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器作用,培育10支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全市已注册志愿服务队伍795支,注册志愿者达9万余名。

阵地覆盖,搭建服务平台。601个村和29个城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并延伸至企业、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村级开办“信用超市”,将文明实践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范畴,与积分奖励、村级福利挂钩,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聚焦红色文化,四措并举撬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红色文化引领德治教育。高标准建设马石山和胶东育儿所2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了“红色密营下石硼”等一批红色主题美丽乡村,打造了覆盖46个沿线村的红色文化片区,形成了一条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线路。依托冯德英旧居等60多处历史文化展览馆、乡村记忆馆,广泛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接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0万人次。

把乳娘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将大型红色舞剧《乳娘》搬上国家大剧院等舞台,联合拍摄纪录片《乳娘》,荣获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故事类金奖,唱响了母爱城市品牌。
抓好红色印迹抢救保护。统筹推进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工作,修缮保护了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等118处红色印迹,30余万名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印制乳山红色旅游地图,围绕“三花”故里等红色资源和“红色密营”下石硼村等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村落,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民俗研学游线路;打造了以徐家塂村一泊书院高端民宿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整合景区、美丽乡村等,打造北方小三峡等24个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聚焦文明培育,三个结合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文化惠民与群众首创相结合,提升基层群众精气神。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4处城市书房,打造15处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完善提升62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在全省首批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举办一村一年五场戏、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3100余场,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

评选活动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激活基层文明创建活力。开展“千户家风家训示范工程,通过“立、评、展、讲”等方式,在“精致农家”示范户中培育1000户家风家训示范户。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化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评比活动。
道德教化和行为养成相结合,推进移风易俗高质长效。全市601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倡树科学、文明的新风习俗。文化墙上“画”文明,在全市582个村居设计打造乡村文明街、文化墙2万多处,实现镇街、村庄宣传载体全覆盖。宣讲活动“话”文明,深入村居开展宣传活动400余场次,举办移风易俗等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36万多人次。(来源:文明乳山)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