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动力加速换挡,发展行稳致远,威海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初见成效

2020-12-04 编辑: 宋倩

 

      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集群,威高集团、天润集团、光威复材列入集群领军企业库;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三季度达到37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四;“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30.6%,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巩固提高……

      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三年时间,一条条闪亮的经验和成绩,记录着威海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奋勇争先的作为,展现着280万威海人勇攀高峰的担当。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以来,我市一手抓存量变革,一手抓增量崛起,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实施,以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固优培强厚植发展潜力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挖掘城市现有潜力,发挥优势产业的“火车头”效应,威海新旧动能的转化,从“扬长”开始。

      行走在占地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天都有新的探索和发现。在国内知名的医疗器械企业——威高集团周围,纽普、吉威、大正等100多家医疗器械高科技企业相继加入,共同构成了一座特色鲜明的园区,成为我市产业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对标全省“十强”产业,结合发展实际,我市从优势入手,大力发展七大产业集群,集中培育10条优势产业链,构建起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日渐熟悉的产业集群“关键词”,已成为威海新旧动能转换最大的特色。前三季度,我市6个制造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894.5亿元,利润213.5亿元,同比增长21.6%。

      企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准确把握企业需求、带动企业发展,我市创新开展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打造100家入库企业示范领跑、100家后备库企业紧追跟进的“双百工程”,个性化、差异化制定扶持政策,培育带动一批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优势制造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我市还全面推行“链长制”,市级领导分别担任“链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速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

      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催化”和冲击新目标企业的“龙头”带动,仅在今年,我市先后组织船舶、电子信息、防疫物资、电子变压器等产业链对接活动20余次,促成60多家企业相互开展配套合作,配套金额达到3.7亿元。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眼下,全市“全面开花”的重点项目加速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时已初冬,临港区威海中玻镀膜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功能智慧生产项目建设现场依旧一片热火朝天。作为全省首个功能玻璃智慧中心,这里的钢结构厂房正加紧施工中。

      “我们预计明年3月完成厂房建设,项目投产后,年产值估计将到达10亿元。”中玻制造(威海)功能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利军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填补国内空白。

      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市建立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重点项目落地调度协调机制和重点项目建设保障推进机制。前10个月,全市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492个,85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4.1%,投资完成率超过105%,全年计划投资目标已提前完成。

      产业日渐完善、企业你追我赶、项目落地有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威海构建形成。

      科技创新增添澎湃活力 “智造”新引擎动能强劲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三年间,我市牢牢将“创新”二字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引擎,打造新兴产业和新型技术的发展策源地,持续激发社会创造力。

      我市依托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驻威高校平台和技术创新团队院所,构建起“1+4+N”的创新平台体系,凝聚起助力企业创新、为科技落地的强大合力。目前,体系已统筹各类创新平台80多个,孵化科技企业130多家。

      “现在,我们每个产品都有独特的‘身份证号’!”11月,联桥集团顺利完成毛衫纱线资源共享平台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威海)平台的对接,成为我市首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赋予的“唯一标识”,企业的每一件样衣都有码可查,实现同上下游合作伙伴在“线上”协同、生产和服务。

      旧动能“老树焕新”,新动能接续发力,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我市制定出台《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以“四新”促“四化”,为企业转型发展赋能。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一个个新名词,正在跟随着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脚步踏“云”而来。

      11月18日,随着天润工业八气囊整车空气悬架产品的首批下线,企业筹划半年多的空气悬架产品正式走向市场。关键零部件全部由企业自主研制,这家国内规模最大、全球第二的知名曲轴生产企业,正在向着新领域发起挑战。

      “被看好的产品基本都被别人做大,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只能依靠创新。”天润工业总经理徐承飞表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催促着企业抓紧创新,企业走出的这步创新棋,将带来明朗的市场,有望“再造一个天润”。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加速驱动,也为传统制造业带来深入变革。我市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去年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增加至500多家,今年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随创新驱动的持续深入,威海对于人才这一创新资源愈发急切的追求。

      为此,我市出台《关于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量身定做”产业工程特聘专家、校地合作人才等11个产业人才项目,推广“人才贷”“人才安居”等专项支持政策,为人才引进打造坚实的政策“高地”。

      “有了乔教授的帮助,高端房车将为我们带来双倍利润。”三周前,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绍勋成功“牵手”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乔维高;在“挂包专员”的协助下,高端房车独立悬挂系统研发有了“智库”支持。

      截至2019年底,全市人才队伍总量已达68.9万余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3名,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量均保持全省前列。求创新、攀科技,威海新旧动能转换的“智造”新引擎动能强劲。

      改革开放催生不竭动力 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新旧动能转换,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面对日益复杂的大环境,威海坚持刀刃向内,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小切口”入手,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模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效能、增动能。

      “刘经理,《道路运输证》可以办了,准备好材料随时来就行!”11月12日,这一通电话让荣成远东运输公司安全科工作人员刘慧君“惊喜”不已;按照“首问负责”的要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从企业提出需求后便“全程服务”,将企业证件办理的疑惑“一管到底”。

      过去三年,我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始终相伴相随。对标企业需求和群众期盼,我市将“放管服”改革作为催生转换动力的“关键一手”,通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5个专项行动,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加快“容缺受理”“拿地即开工”等特色服务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流淌在威海“气质”中的信用,同样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名片中写下了关键一笔。以“信治”助力城市建设和发展,我市探索推出“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探索构建“信财银保”多方联动机制,推出“信用贷”等一系列特色措施,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一系列政策的“滋养”,为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8年至今年9月,我市累计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66个,设立外商投资项目761个,“一次办好”事项占比达到99.87%,并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威海正在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支撑社会经济的“硬发展”。

      改革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潜能,开放则放大了城市的动人魅力。

      11月4日,万众瞩目的第三届进博会上,一封“威海请柬”“飞”向了世界:我市在上海举行2020年产业推介会,向海内外客商发出最诚挚的邀约——这座开放城市正在敞开怀抱,欢迎四海宾朋,共同打造南北贯通“创新链”,共圆海潮互动“创业梦”。

      在构建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市把握开放试点优势,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建设,加速打造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带动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在威海汇聚。

      2019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43亿元,同比增长近15%。全市对韩零售出口额几乎占据全国对韩零售出口的一半,威海“打造特色服务贸易集聚区”也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开放的“威海经验”得到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预计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美元。”市发改委的统计数字,传递出了不竭信心。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实现新突破,随着开放创新的理念逐渐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威海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阔。(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