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全新局面

从“蓝图”到“路线图”,2021年具体工作我们这么干

2020-12-20 编辑: 仲鹤

2020年即将收官,2021年开篇在即。各级各部门对明年工作和“十四五”规划怎么看,具体工作怎么干?

12月18日,在《中共威海市委关于制定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通过审议的关键节点,我市再次召开市委务虚会。20个市直部门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接连发言,既结合《建议》谈思路,也立足职能说打算,勾勒出“蓝图”落地的具体路径。

固根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产业底盘

固根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威海,我们的根基就是产业、就是项目、就是企业。必须继续一如既往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筑牢底盘。

为了给产业、项目、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市政府办公室结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15 个重点问题,确定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热线、大数据应用3个重点突破方向。

“我们将发挥营商环境专班作用,健全完善督导机制,推动开展‘五减行动’,推出更多营商环境特色品牌,让企业群众持续感受到营商环境新变化。优化政务服务热线,快速认定部门职责,延伸督办链条,丰富接听形式,抓好大数据分析,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同时,深化大数据应用,开展‘数聚赋能’行动,打造数字政府、创新数字治理,为精致城市建设赋能。”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伟表示。

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等压力,我市还将进一步突出实体经济主体地位,加大对优势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项目建设,夯实产业现代化和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邓勇说。

邓勇表示,将用好考核“指挥棒”,强化实际统筹,重点推进省级重点、政府专项债、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市级重大、“四个一批”、服务业、新基建、军民融合、市级政府投资、“十四五”10 类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项目建成投产,从而实现企业加速膨胀、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要发展,重点就是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方向就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眼下,我市已全部落实项目工作专班、产业链“链长”制,“因企施策”有了更完善的机制保障。

“我们将在提升‘三链’协同层次上下功夫,逐个产业链做好布局调整和完善优化,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市工信局局长、党组书记乔新跃表示,明年和“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产业链培育“五个一”提升计划,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推动政策资源进一步向十条产业链集聚,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步伐,锻造产业链长板、拉长产业链短板,实现重点产业率先突破。

“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是我市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一手抓存量变革,一手抓增量崛起。日前,北京威海企业商会、上海市威海商会等相继成立,成为我市内引外联的桥梁纽带。“商会拥有独特的会员企业集聚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用将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商会入手,紧紧围绕建好商会、用好商会,探索建立常态化机制,使商会成为我市高质量双招双引的助推器。为全市‘双招双引’广搭平台。”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文说。

企业强则威海强。推动企业大发展,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的任务,既要夯实配套产业等硬环境,也要让服务更有温度、有效率,营造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的浓厚氛围。

“营商环境好不好,最终要由企业和群众说了算。我们将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办’‘跨层级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政务服务优劣的评判权交给企业和群众,持续打造高效、便捷、利民的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两个平台体系,为企业和群众营造良好的创业办事环境。同时将对照国内一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威海市民中心,真正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能办更多事’。”市行政审批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高飞说。

服务企业,要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帮助企业解决好个性问题和具体困难。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世涛表示,强化智慧市场监管平台智慧应用,构建三大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完善差异化监管和差异化服务长效机制,重点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同时,将信用分级分类结果与优化营商环境相融合,在认领 73 项免罚清单的基础上,对新兴产业和高信用企业给予更多的包容,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扬优势,把发展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建议》深入分析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13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和工作。其中,开放、海洋、生态等均为我市传统优势领域。必须一如既往打好优势牌,真正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被确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来,我市对韩开放基础愈发扎实、优势愈发明显。随着RCEP协定实施,我市对韩开放再次迎来新机遇。“我们将紧抓中日韩自贸区、RCEP协定实施的战略机遇期,深化与韩国在双向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互补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军表示,要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加密至韩国海上、空中航线航班,开辟对日韩的货运包机,畅通货物流动双向通道,推动“四港联动”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放大威海通道优势,积极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升级版,以更高开放水平开放迎接更多新机遇。

海洋是我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海洋产业也是我市的特色产业。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认为,应该一如既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主导产业崛起突破。“我们将从加快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迈进、集中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全球标杆、持续扩大海洋生态经济的引领效应三方面着手,引导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枝’、新兴制造业‘小苗成大树’,加快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步伐。”

生态环境一直是我市的优势和品牌,如何更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建康对此考虑周密:“在研究出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夯实‘绿水青山’坚实基础,确保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的前提下,我们要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探索‘两山’ 转化威海模式,进一步提升生态威海品牌价值、完善岸线景观服务功能、挖掘山海林田生态服务潜力,将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市在发扬传统优势基础上,深入挖掘威海资源,将更多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随着“1+4+N”平台创新体系成型成势、自驾游路线成为更多游客新选择,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成为我市新名片。

“根据全会目标要求,我们将用系统、集成、创新的手段,进一步增强平台产出实效。”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厚全表示,要发挥好“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作用,改进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组织方式,用好本地高校创新资源,优化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用平台引企业引项目引人才、育企业育项目育人才,把科技产出作为着力点来抓,推动在研项目出成果、转化成果出产品、产业化项目见效益;通过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牵引、推动企业开展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更广泛的联动创新;推动驻威高校精准匹配企业创新需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为威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年,我市开通“驾游四季 畅享山海” 威海千公里海岸自驾旅游线路。国庆长假期间,主要景区、景点的自驾游占比均达到80%以上,成为游客新选择。“威海全域旅游的突破点就是打造山海自驾游公路,这不仅能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也有很强带动作用。”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建波表示,将按照“一年启动整合运营、两年完成驿站建设、三年形成自驾品牌”的工作步骤,于明年上半年启用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为威海“打造一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补短板,开创区域发展新局面

短板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也是打开突破口、开创新局面的着力点。在明年和“十四五”时期工作中,如何补足短板,实现城市建设“木桶容量”最大化?

务虚会上,邓勇给出明确答复:“着力抓好四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保障城市发展。”他表示,在市发改委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中,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新机场及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项目,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及重大水利项目建设都被提上日程,摆在工作首要位置。

从地理位置看,我市位于陆路交通末梢。要实现长远发展,交通这一短板必须尽快补上。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树伟表示,将着眼扩大循环总量,大力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计划推进实施15个建设项目和4个前期项目。在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领域,力争年内具备开工条件或正式开工,助力我市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脉,构建“三网三圈多枢纽”的综合立体交通大格局。

“破解人才制约瓶颈”是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面对我市人才短缺的现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子明表示,市人社局将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作为引才重点,加大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力度,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引才工作,提高引才工作精准性;围绕人才需要提供贴心服务,不断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级财政形势都较为紧张。为避免我市扶持大项目、好项目时“囊中羞涩”,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晓阳提出,要全面加强对全市财税工作的调度、研判,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同时,配合各主管部门,做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争取工作。

要“开源”,也要“节流”。董晓阳表示,市财政局将全面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好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产业,金融则是重要支撑。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需要在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刚表示,在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前提下,要扭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这个“牛鼻子”,重点做好城商行对标、农商行改革、民营银行融合“三篇文章”,以点带面拉动金融业整体做大做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金融保障。

补短板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城市建设及开发强度增大带来的“用地后遗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近期工作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大力开展土地利用提质增效行动。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三方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大伟说,将统筹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收储改造、自主开发、租赁、重组、“零地招商”等方式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发挥“政策组合拳”优势,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还将提高土地资源的精准供给,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供地模式,实行“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监管协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强弱项,以问题解决推动工作持续向前

任何一项工作,都存在强项和弱项两方面。强化弱项,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以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工作持续向前。

我市精致城市建设工作广受上级关注、群众认可,取得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仍要看到,群众反映的物业服务、城市管理等问题越来越多,这就是需要改进的弱项。

精致城市建设如何强化弱项?会上,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修德提出一条新思路:“聚焦城市有机更新,建设精致城市。”面向未来,市住建局将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等“四改”,实施 425 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生活功能,打造居民 5 分钟生活圈,继续推进栖霞街、生肖街等街区改造,增强街区活力。在改造细节上,将加大新材料研发应用力度,比如在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的建设中,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代替石材。

“稳中求进”、稳字筑底,进才有基础;进字当先,稳才有保障。在企业家队伍稳重踏实、企业发展长期稳健的前提下,我们更要看到,企业跳跃式、裂变式、质变式发展很少出现,“群山无峰”问题长期存在。

“我们要培育骨干企业,让龙头立起来,让群山磅礴见主峰。”乔新跃说,市工信局将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100家冲击新目标行动入库企业做大做强、规模倍增,成为发展主力军、领头雁。同时,加大对100家冲击新目标后备库企业、200家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做实产业发展的中坚团队和骨干力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全部完成……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全会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提出“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特色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要求,这也成为市农业农村局下一步工作中重点落实的硬任务。

“我们将以现有的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为引领,按照‘加特色产业,引短板弱项’的原则,重点建设20个拥有我市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扶贫办主任王焕孟说,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针对苹果、西洋参、花生等12种优势农产品,建立健全配套支撑政策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加快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工作背后是作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多月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受到群众普遍认可。“以干部作风大改进为抓手,我们要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市直机关工委书记王晓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市直机关工委将坚持以上率下领导示范带动改、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倒逼改、坚持走访群众问计于民学着改、明责履责负责问责督促着改,打造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丛龙海表示,将以作风改进为抓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转变工作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切实抓好国企改革、国企发展、国企担当三方面工作,在实现国有经济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张宇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