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遵循。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威海市委关于制定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争当排头兵”这一目标,提出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精致城市典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系列部署举措,为“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路径。
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 打造精致城市典范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规划先行。全会提出“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精致城市典范”,为优化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各种要素的配置提供了指南。
“我们正在试点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如何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大伟表示,合理划分市域规划及城市功能分区,统筹全市经济发展、生态文明、资源供给等各类要素,将发展空间和优势资源集中到市委确定的“东拓、南延、西展”的城市发展框架中,促进国土空间供给质量升级,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建设预留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全域一体的城镇化。”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组成员张江华说,今天做什么、怎么做,取决于明天甚至后天需要什么,全会提出的“坚持全域统筹、一体化布局”的科学决策,为“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张江华表示,强化环翠主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引擎;建设文登-临港城市副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宜居环境品质。加强全域组团布局,以荣成城区、乳山城区、南海新区为组团中心有序拓展,控制一般镇,强化组团联动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要统筹抓好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针对全会提出的“优化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开展精致城市建设行动”等举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吕仁静说,将以全域精致为目标,坚持市域一体理念,统筹抓好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谱好化解城市“成长的烦恼”的“四部曲”,按照城市标准,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环境面貌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使之成为带动和服务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
“构建新型城镇化,首要的就是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王炳壮表示,全会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开展精致城市建设行动”,具体而言就是推动中心城区发展时,勿忘边缘城镇品质提升;打造中心城区物流交通便利,勿忘边缘城镇物流交通不便利状况。
王炳壮同时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品质和效能。他说,推动威海城市新时代、新发展、新跨越,必须加快威海5G技术的普及进程,必须大力加强数字经济对精致城市的有效支撑——以数字化赋能城市化,以智能化(塑造智能制造生态和生活生态)丰富精致化。
近年来,我市加快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机场小镇建设,加速中心城区与临港区、文登区、南海新区全面对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轴带和产业隆起带。
高新区双岛湾产业聚集区作为“西展”的主战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亿元,实现路通、桥起、树绿、灯明、管线畅通、产业集聚的显著变化。“‘十四五’期间,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发力,全力打造‘西展新核心’。”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伟说,通过全力打造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园,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园建设,引进更多高端平台、人才团队和创新项目;做优环境,以双岛湾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带和产城一体的精致城市重要板块。
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8.7%,随着人口集聚,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势在必行。针对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运行性能。”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表示,按照全域城市化发展布局和全市“南延”发展框架,将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全域一体、共享发展,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精致幸福的现代化城市。要全域推进精致城市,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全会提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近年来,我市路网交通愈发畅通,西部环山路正式通车,莱荣高铁批复立项并开工,2254个村庄完成“户户通”硬化,不仅提高了市域交通通达深度,也加速了威海城镇化的进程。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树伟表示,“十四五”期间,针对“外通”,将在市域内加快构建优势交通工具半小时通达型城市,尤其是加快规划建设G18荣乌威海绕城段、G206威汕线文登段、S202威青线乳山绕城段、S207莱乳线乳山绕城段及各区市至新机场快速通道。围绕“内畅”,进一步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县级公路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建成若干条“美丽农村路”示范路。同时,继续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实施县际班线客运升级改造,建起“市域公交+客运快线+旅游专线”的客运线网团组布局,并加强与各区市内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有序衔接,构建全域覆盖、全网联通的公共交通体系。
水安全保障体系是基础设施的另一重要板块。根据全会提出“全力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兴全表示,今后将继续统筹做好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节约水“六水共治”的文章,系统推进水资源治理系统化、水系连通网络化、骨干河湖景观化、城乡用水同质化、供水排水一体化“水利水务五化”工作。
具体而言,将坚持防洪、蓄水、生态并举,实施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实施黄垒河地下水库—母猪河地下水库—米山水库连通工程,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强河道河流治理,创新河湖长制管理模式,改善沿河沿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强化农村饮水保障,推进供水规模化改造,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短板。同时,还要提升城市供排水服务能力,探索建立供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威海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提供更加充分的水保障。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块短板。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以“三清一改”“七改”“长效管护”为重点的“洗脸工程”“换装工程”“提神工程”,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初步建立了群众抓、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
如何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介绍,“十四五”期间,将以道路、水电、物流、通信等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工作,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到2021年底,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加快提速均等化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新型城镇化具体到百姓身上,关键在社保,根本在就业。对此,全会提出“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等要求,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城镇化成果。
结合全会提出的发展定位,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于华伟表示,将进一步探索实施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大力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参保群众的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同时探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总额预付下的按病种、按床位、按人头付费等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生活护理依赖程度评估工作流程,加大上门评估、远程评估等主动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长护经办服务水平,全力方便患者及家属。
面向“十四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就业稳岗的牵头部门,明确要在开局之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的目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子明表示,将重点围绕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者等各类群体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技能,带动提升就业水平。依托“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员工余缺调剂平台”和“数字零工市场平台”,挖掘企业阶段性富余劳动力潜力,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灵活就业需要。
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要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得下”,还要让他们在城市“过得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会对此提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健康威海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系列部署。
“紧扣新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教育的期盼,加快实现威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未来五年工作的主要课题。”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东晖表示,将重点围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学段,分别突出“优质普惠”“多元特色”和“高效融合”的发展思路,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紧扣市情民心,加快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为例,我市将加大公办学位供给,今后3年城区新增公办幼儿园25所,增加学位7000个。同时,加大公办幼儿园在编和聘用备案制幼儿教师的招聘力度,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发挥优质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四级结对帮扶网络,建立覆盖城乡薄弱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卫生健康委也在积极谋划。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侯文金表示,根据全会部署,市卫生健康委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居民健康促进政策,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观,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市新创建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机关、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示范单位200个以上,总数达到500个以上;无烟机关、无烟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全覆盖。
■短评
统筹谋划 因地制宜
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争当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迈上新的征程,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相较于强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落户人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关注人的需求,不仅要备齐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还要保障公共服务供给“软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全民一视同仁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就业、教育、养老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农民与市民实现同权、同待遇,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还要坚持统筹谋划与因地制宜相统一。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全域发展的城镇化,必须打破区域限制,统筹规划,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人口迁徙趋势、区域产业布局和重要交通线路走向,做好城镇化顶层设计。各城镇的情况不同,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也不同。要在市域一体化理念通盘考虑的情况下,立足各区市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发展,避免盲目照搬、千篇一律,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李文思/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