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民政事业成效显著

2020-12-24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孙艺嘉)1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争创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争创全省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首批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

      五年来,全市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日益规范,“亲情民政、阳光民政、创新民政、高效民政”服务品牌日渐擦亮。

      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提高救助水平,降低低保纳入门槛,将支出型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赡养费计算额度降至全省最低,最大力度放宽困难群众家庭财产条件和大病重残单人保政策,疫情期间暂停低保、特困供养退出工作,省内唯一实现零退出,疫情结束后低保渐退期延至6个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栾波说。

      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五保老人的冷暖起居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五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标准稳步提升,2020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87元和588元,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00元和690元,特困供养照料护理基本标准按照特困对象自理、半护理、全护理情况分别为每人每年3297元、5495元和10990元。

      兜底民生,社会救助网络不断健全。纵向上,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网,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横向上,集合36个成员单位,强化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对全覆盖,精准认定、精准救助。

      在提升社会救助能力上,我市率先实现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覆盖,率先依托“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建立避免重复救助机制,打造14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让特困对象与社会老人享受同等待遇,非自理特困集中供养率达78%,为全省最高。

      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健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十三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15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3.5万余张,养老机构社会化程度达96%以上,初步建立起市-区市-镇(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

      一系列养老服务接连“上线”,让“空巢”变“暖巢”。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一体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开展生活服务类、生活咨询类、政府购买服务类和紧急救助四大类服务262项,目前平台加盟企业3300家,入网居民82万人,日均受理各类居民来电2500余件。打造了72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40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了19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7处、农村幸福院430处;建设社区食堂和老年助餐点46处、453处,日均服务万名居家老人。

      “在社区食堂建设方面,我们探索出养老机构延伸型、社区养老设施型、独立建设型三类模式;在农村老年餐桌建设方面,探索出村级自营型、集中配餐型、村级互助型三类模式。计划到2021年,城乡助餐服务设施总量达到600处以上。”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宋宝林说。

      同时,福彩慈善工作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共接收款物价值7.19亿元,支出款物总值7.1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5万余人次,先后有2家企业、2名个人、1个项目荣获国家级慈善奖。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市全面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积极探索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居民决策机制,建立了32个区市级示范点,75个镇(街道)级示范点,配备社区工作者2247人,在全市开展“精致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引领全市社区治理整体提水平,用良好的社会治理成果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年来,我市社会组织登记总量达到2180个,市、区市、镇街、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场所数量达到311个,覆盖率全省最高;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打造品牌公益项目171个;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总数达到6116个,全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活力十足。

      此外,我市在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殡葬、婚姻登记等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也日益规范。“我们打破市域内户籍限制,实施婚姻登记‘市域通办’;全面启用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婚姻电子证照,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办理效率。”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苗家说。(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