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民政事业成果显著

2020-12-24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林)昨日,市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的相关情况。5年来,我市成功争创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争创全省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首批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社会救助体系和福利体系日趋完善和健全。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提高救助水平,降低低保纳入门槛,将支出型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赡养费计算额度降至全省最低,最大力度放宽困难群众家庭财产条件和大病重残单人保政策,疫情期间暂停低保、特困供养退出工作,省内唯一实现“零”退出,疫情结束后低保渐退期延至6个月。

      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2020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87元和588元,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00元和690元,特困供养照料护理基本标准按照特困对象自理、半护理、全护理情况分别为每人每年3297元、5495元和10990元。

      健全社会救助网络。纵向上,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网;横向上,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依托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全市17个部门25类74项救助资源,与公安、人社等14个部门联网核对。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对全覆盖,与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4家保险机构全部联网,建立41类96项数据的精准比对机制,精准认定、精准救助。

      在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方面。我市率先实现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覆盖,将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镇街,试点下方3000元以上大额临时救助审批权。加大特困供养保障力度,整合全市32处乡镇敬老院,打造成为14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让特困对象与社会老人享受同等待遇,非自理特困集中供养率达78%,为全省最高。

      “十三五”期间,我市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15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3.5万余张,养老机构社会化程度达96%以上;初步建立起市-区市-镇(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一体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打造72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40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了19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7处、农村幸福院430处;建设社区食堂和老年助餐点46处、453处,日均服务万名居家老人。

      此外,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殡葬改革、婚姻登记等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也日益规范。(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