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我的十三五丨海洋经济浪尖起舞

2021-01-05 编辑: 仲鹤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建32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荣获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十三五”期间,各项喜人成果是我市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工作成效最好的“注脚”。

场景一:“蓝色粮仓”变身“多功能海田”

2020年12月28日,在位于荣成市寻山街道青鱼滩村的爱伦湾海洋牧场内,从观景台放眼望去,宽广的海域里,渔船和海上浮动平台区域交相辉映。

“眼前的这片海域,将新增11个休闲垂钓型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预计今年4月底下水使用。”荣成市爱伦湾海洋休闲旅游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卞大鹏指着不远处的桑沟湾北部海域说,有了这些休闲垂钓型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不仅增大了游客的海上活动空间,垂钓时的安全性能和体验感也提升了。

曾经,这片海域主要以传统的粗放型养殖产业为主。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拥有苗种繁育、生态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质的飞跃?走进爱伦湾海洋牧场展厅内,海洋牧场建设历程一目了然。

2017年,爱伦湾海洋牧场作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完成了海洋牧场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海洋牧场展厅、400平方米的海洋牧场体验馆、一体化监控室和海洋牧场研究院。“配套工程实施后,牧场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了,也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科学高效管理。”卞大鹏说。

为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爱伦湾海洋牧场还投资建设了一组2000平方米的塑胶浮动平台和一个600平方米的升降式平台,开展了垂钓、采摘、餐饮等旅游项目。“围绕休闲旅游的思路,我们还打造了海景餐厅、观光电梯、购物超市等,能够满足游客游、玩、学、食、购的需求。”卞大鹏说,目前,海洋牧场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以上。

如今的海洋牧场,仿佛搭建在海上的一片“海田”,容纳了养殖、海钓、休闲、娱乐、美食多种功能。眼下,爱伦湾海洋牧场正在探索依托5G技术,实现“云端”观景。“希望到时游客们足不出户就能游览景区,感受海洋牧场的魅力。”卞大鹏说。

场景二:让产学研为海参“加码”

“就这么说定了!”五次洽谈,好当家集团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李成林教授的科研团队达成了关于刺参良种创制及生态增养殖技术体系构建的合作意向。“实行这项技术,海参成活率比之前能提高近20%。”李成林说。

2002年,好当家集团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踏出了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到“十三五”期间,好当家集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如今,好当家集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谈到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初衷,好当家集团常务副总裁兼国家级技术中心主任孙永军坦言:“单靠我们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一些专业技术瓶颈无法一一突破。”

孙永军还记得此前为了让海参更便于加工贮存,将鲜海参漂烫灭酶,加工贮存是方便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海参漂烫液中会留存大量的小分子肽、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像这样因为技术“不达标”而导致的“浪费”现象,同时增加了污染源,这些问题困扰了孙永军很长一段时间。

在同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对接后,问题有了解决对策。研究所通过实验得出利用酶解、萃取和醇法脱盐等关键技术,对漂烫液等海参副产物进行处理,能够有效提取其中的营养物质。“对这些有效成分,我们会进行再加工,制成海参复合粉、海参口服液等系列保健品,又能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一举两得。”孙永军说。

“十三五”期间,在高校院所的“加盟”下,好当家集团研发培育的“崆峒岛1号”“鲁海1号”获批国家审定刺参新品种称号。

尝到甜头的好当家集团,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养殖水产研究院和加工食品研究院,从高校院所吸纳的人才队伍,在研发基地可以进行绝大部分实验操作,打造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引进涉海人才。此外,好当家集团还加大科研投入,近两年投入近4000万元,对水产养殖研发平台、食品研发及检测平台进行升级换代,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睢琼 刘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