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这群“卖碳翁”勇坐科研“冷板凳”

2021-01-12 编辑: 宋倩

      在南海新区,有这样一支团队,从七年前就开始了海洋碳汇研究,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当代“卖碳翁”。

      近日,气温骤降到零下10度,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卖碳翁”们每天都要到东浪暖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对红树、单叶蔓荆等植物的耐寒数据进行分析记录。

      “我们每天都要将这些数据与室内实验组扦插柽柳枝条的生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出影响盐生植物生长状况的相关数据,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介绍,他们做的事就是筛选出固碳效率高、生态效应高、经济价值高、易增植管理的植物,系统的研究这些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固碳周期和固碳效率,并研发出提升这些“蓝碳植物”规模化扩增能力的有效技术手段以及开发出一系列“蓝碳植物”衍生产品。

      做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呢?丛永平说,近处来讲,这些植物所结的果实、种子、叶子,能变成产品,带来经济效益。远处讲,可以通过这些“蓝碳植物”实现固碳从而改善气候。

      科研赛道上,比拼的是毅力和坚持。理化性质、土壤盐度、数据分析、模拟研究……这些外人眼中平淡枯燥的名词,却是他们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的科研追求。海洋碳汇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属于小众学科,相比于林业碳汇,蓝碳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科学立项。因为争取不到资金支持,赵明波和团队成员在资金的使用上是省了又省,能自己干的事情绝对不用社会力量。几年下来,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不论男女都变成了“拖拉机手”甚至是“拓荒者”。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工程师谭钧清回忆,几天前,他们自己在基地打水井,结果因为经验不足,钻头掉到了井里边。“当时井水把井口都没湿了,我们的脚直接被泡进了冰水里,冻麻了,我们试遍了各种办法,三个小时后终于把这个钻头拔出来了。”谭钧清说。

      “他们都是高学历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如果他们的父母知道他们在这这么辛苦,可能不会让他们从事这份工作。”赵明波知道,他们之所以甘心在这里坐科研的“冷板凳”是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再难也要坚持,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秉持着这个信念,这个团队在南海新区的滩涂上一干就是六七年。科研的“板凳”确实没那么好坐,但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做好十年“冷”的准备了。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这口“井”总会有挖出“水”的那天。

      “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走海洋生态价值的自我创新之路。”是蓝碳主题基地内的一句标语,也是领头人赵明波对团队每一个成员所说的话。如今,在全球气候频发异常的大环境中,海洋碳汇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碳中和”“碳达峰”也被放到了决策者的“桌面上”。“我们做好了准备等着,备案了以后就可以进入交易体系。未来,我们要在南海新区做成一个案例,能够向国内的其他沿海城市、能够向一带一路的国家东南亚国家去推广。”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工程师王有军相信,那天,这世界上便会有一片由他们创造的天地。(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王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