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童年都有一件母亲织的毛衣,各式图案寄托着满满的爱意。随着时代的发展,钩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90后温贝贝却从母亲那里继承并发展了这门“老手艺”。她不仅为女儿钩织出了暖暖毛衣,还有萌萌的动物、卡通形象等。温贝贝说,将来,她还要把钩织技术教给女儿。

走进环翠区亿和社区温贝贝的家,就进入了一个钩织的世界。桌上的小玩偶,孩子身上的毛衣、头戴的蝴蝶结发卡,衣架上挂着的手提包……几乎每个角落都有钩织作品。正在带孩子的温贝贝手中也没闲着着,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在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蝴蝶结发卡的轮廓就出来了。

“每个新作品都需要慢慢琢磨,比如起多少针、选哪种材料、用哪些针法,一点点差别,都会让最后的呈现差距很大。”温贝贝演示说,短针针法简单易上手,十字针织出的东西服帖平整,中长针、长针、长长针……种种针法“性格”各异。她的“工具包”里,有各式型号钩针上百根,粗的如手指,细似绣花针。除了一些国产的钩针,还有从意大利、德国等地淘来的。
“小时候,妈妈用棒针和钩针给我们织毛衣,那时候我就很感兴趣。”手中的动作没停,温贝贝介绍,她孩提时代跟着妈妈学了一些简单的钩织技巧,但后来慢慢淡忘了。直到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喜欢钩织的工友,被这位工友的毛线包包吸引,她重拾对钩织的兴趣。

一开始,温贝贝只是跟着工友练习一些老式花样。2017年,她在网上偶然发现了钩织教程,便买来材料包,照着学了起来。从此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品从老辈常见的手提包、坐垫等,变成了那时很火爆的“小黄人”卡通形象,她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每天下班回家,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研究钩织技巧。”温贝贝说,每看到一个新的教程,她都会熬到深夜反复练习,织了拆、拆了织,对着每个步骤一点点琢磨。


兴趣引导着不断地练习,温贝贝逐渐“结识”了世界各地的钩织针法,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对家人的爱和自己的创新元素。
如今,婆婆的发卡、妈妈的帽子,女儿的衣服玩具,全都是被温贝贝的一双巧手钩织出来的。接下来,她想为女儿钩织出一套数字、蔬菜、动物等早教玩具,并真正做出自己的原创作品。

“女儿现在19个月大,对这方面好像也很有兴趣。经常学着我钩织的样子,拿起钩针和线,戳得有模有样。”温贝贝满脸笑意地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常会会/文 王茂忠/图)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