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威海干部作风大改进 | 临港区:2020年28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

2021-01-28 编辑: 时英艳

      

      1月25日,临港区科技创新局工作人员带着《威海市“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的申报材料,来到山东格美钨钼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创新研发、产业发展情况,并为企业讲解最新的扶持政策。

      “这次申报面向的是‘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或前列水平,目前正积极组织区内9家主要科技型企业申报。”临港区科技创新局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临港区科技创新局采取多项措施,当好科技企业服务“店小二”,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认定和培育工作,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科技荣誉,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20年,临港区共组织3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28家,申报成功率为90.63%,净增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高;截至2020年底,临港区“千帆计划”入库企业达到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2家,后备培育企业达到54家,“千帆计划”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创历年新高。

      为了巩固科技成果,临港区不断提高企业服务力度,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导计划,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千帆计划”企业入库工作,在摸清企业底数和了解企业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千帆计划”入库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层分阶梯的培育储备体系,筛选一批有申报意向、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做好政策的宣讲,强化政策解读,通过实地走访、摸排调研等形式,广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临港区科技创新局工作人员说,向企业免费发放相关政策汇编,提高企业对认定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引导企业从被动的“要我认定”向主动的“我要认定”转变。同时,组织召开专题政策宣传培训会,培训企业达到50余家120人,详细讲解申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并邀请专业机构进行现场答疑,促进企业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申报过程中,临港区科技创新局工作人员还对企业进行专业服务指导。对申报企业分类施策,对于条件基本成熟、拟申报的企业,对照条件和标准,指导企业“缺啥补啥”,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一次性通过认定。此外,还专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等为企业讲解相关指标数据,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及时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提前介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进一步提高申报成功率。

      ■记者手记

      主动服务 当“第一个被想到的人”

      不论是四海酿造新厂建设“一连串”的难题,还是临港区2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都是我市党员干部近期主动上门发现并解决的。把问题难题想在前面,把解题方案定在前面,换来的是以后只要企业遇上了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来找上次帮忙解难的党员干部。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遇上困难和麻烦,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干部作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落地、企业能否成长壮大、营商环境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所以,当企业群众遇上了难事,能“第一个被想到”,其中的信任和认可不言而喻,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高兴的事儿。第一个被想到的人,就是主心骨,我们要争当这样的人。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坚持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用心用情,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一个“耳聪目明”的“店小二”,用真心实意留住“老主顾”。正如在服务四海酿造新厂建设上,从“问企业”到“企业问”再到“提前答”,部门干部真正把企业事当成了自家事,一跟到底,一抓到头,才有了负责人那句千金难换的“这多亏了都科长!”要当“第一个被想到的人”,不仅要勤跑腿,通过联系服务企业、群众大走访,在一线摸清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要多动脑,多措并举解决现有问题、未雨绸缪防范潜在问题。因为,“第一个被想到”固然好,但群众、企业都安好无事,“不被想到”才更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姜慧芳 杜晓莹 通讯员 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