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峥嵘岁月渤海湾 忠魂千秋留延安——胶东抗日根据地奠基人郑耀南

2021-02-02 编辑: 宋倩

   

      一个普通农家走出的孩子,17岁就带领学生闹革命,反帝反封建;22岁当选为中共掖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组织发动掖县玉皇顶起义,活捉汉奸县长刘子容,建立起山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短短 38 年的生命历程,却写满了传奇与辉煌!他,就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奠基人之一——郑耀南。

      

郑耀南

      红星闪耀玉皇顶

      郑耀南,名盛宸,字德卿,号耀南,1908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西障郑家村(今属莱州市),由于家境贫寒,郑耀南三四岁时就过继给三婶母。为了生活,寡母孤儿不顾酷暑严寒,辛勤劳动,受尽了欺凌,饱尝了辛酸,婶母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让郑耀南读书。1923年,郑耀南毕业于北障高小。1925年秋,考入掖县省立第九中学。在进步教师爱国反帝思想的教育和中国大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的革命救国思想迅速增长,多次组织学生罢课,举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掀起反对山东省教育厅推行的尊孔读圣和毕业赴省会考制度的学潮斗争。

      通过学潮斗争,郑耀南看到群众的作用,同时认识到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胜利,必须唤起广大农民群众。1928年春,他回乡后即在自家南屋里办了一所乡村小学,自己担任教师,规定男女兼收,贫苦子弟入学免交学费。这种创举,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同年6月,郑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30年秋,中共掖县县委成立,郑耀南当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在郑耀南领导下,掖县较多地区都建立起了党组织,他主持创办了掖县最早的党刊《红星》,并亲自负责编稿。当时,国民党掖县党部筹备成立全县农民协会,郑耀南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合法形式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利时机,因此带头成立郑家村农民协会,动员共产党员积极参与农民协会组织创建工作。1931年3月,掖县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5名县农民协会领导人,其中共产党员3名,县委掌握了县农民协会的领导权。

      

郑耀南故居

      1932年4月,掖县县委决定秘密成立特务队,郑耀南任特务队队长。这是胶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郑耀南在《红星》上发表文章,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积极搞枪做一名党的特务队员。他带头动员养母卖掉家里仅有的2亩好地买了一支手枪。在郑耀南的领导下,广大党员有的买枪,有的借枪,有的到富户提枪,特务队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峥嵘岁月渤海湾

      1933年7月,郑耀南等遭国民党山东省党部通缉,被迫离开掖县,转移到北平、东北等地开展斗争。郑耀南在北京弘达学院(现北京二龙路中学)学习时,组建了学校党组织,进行宣传工作。1936年秋,组织安排他回到烟台担任胶东临时工委教育宣传委员,负责党刊《战斗》的编辑工作。12月,胶东临时工委遭破坏,郑耀南化装转移到青岛继续坚持地下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兴起。1937年秋,郑耀南由青岛返回掖县。在与上级组织还未取得直接联系、没有得到上级党组织直接指导的情况下,郑耀南与掖县县委积极筹备建立抗日武装。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努力,在掖县建立起6支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武装,其中郑耀南等人在平里店一带组建了“人民抗日义勇队”。

      与此同时,掖县国民党人也在筹建“掖县民众抗敌前进队”(简称“民抗”)。郑耀南认为,能否团结掖县的国民党员一起抗战,是能否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为此,县委特意安排县委委员王仁斋参与“民抗”筹建,并成为领导成员。1937年12月,济南失守前夕,韩复榘军队撤走,国民党掖县政权垮台。中共掖县县委决定公开出面吸收“民抗”,组建“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担负起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的任务。经过与“民抗”的谈判,成立了5人组成的“民动”领导机构,其中共产党员占4人,县委掌握了对“民动”的领导权,掖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共掖县县委成立旧址——莱州市平里店镇郑家村

      1938年2月1日,日军侵占掖县城并建立伪政权,伪县长刘子容下令取缔抗日组织。针对形势的变化,掖县县委作出举行武装起义,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决定。3 月 8 日,郑耀南指挥起义军包围县城、切断伪政权外援,在不放弃军事进攻的同时,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起义军一枪未发开进了掖县城。随后,成立“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并向全县发布了《“三支队”抗日除奸宣传大纲》。“三支队”基层设立党支部,分设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短短两三个月,就发展到三千七百多人,成为抗战初期胶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一支抗日武装。

      守正民声来抗日

      与此同时,山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掖县县政府建立。正当“三支队”大发展的时候,盘踞平度的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派人给郑耀南下委任状,遭到当场拒绝。随后,张金铭勾结招远的焦盛卿、栖霞的秦毓堂、莱阳的刘东阳,于1938年5月,分四路对掖县抗日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郑耀南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在“三军”、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的援助下,击败了顽军的进攻,保卫了掖县抗日根据地。在“三支队”内部,以参谋长赵森堂为首的一小撮国民党右派分子,阴谋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日发动反革命暴乱,纂夺“三支队”和县政府的领导权。郑耀南召集特支领导成员紧急磋商,火速报胶东特委,并果断采取措施将其铲除,纯洁和巩固了革命队伍。

      

1938年,郑耀南(坐者)与李佐长在第三支队机关合影。

      1938年8月,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被整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郑耀南任六十二团团长。郑耀南不居功不自傲,服从组织安排。但合编在“三支队”内部引起强烈反响,但郑耀南顾全大局,他说掖县的党组织和部队能有今天,都是党领导的结果。过去,我们时刻盼着上级党的领导,到处寻找党的关系。今天我们把部队交给上级来领导,这不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希望吗?党的武装就应该交给党统一领导。在“三支队”特支和郑耀南的教育说服下,合编顺利地完成。胶东特委书记王文感慨地说:“老郑真是一个好同志!”

      忠魂千秋留延安

      1939年3月,郑耀南奉命赴中央报告工作,从沂水王庄出发,穿越数道封锁线,行程六七千里,10月到达延安。1940年1月,进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由于长期艰苦转战和长途跋涉,郑耀南脊椎出现疾病,同志们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学习机会难得,革命需要知识,我可以坚持。”1941年4月,郑耀南的病情加重,不得不入院治疗。在延安期间,郑耀南的工作相当艰巨繁重,常常工作到深夜;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时,郑耀南还带病坚持参加。1943年冬,郑耀南脊椎出现异常,经确诊为腰椎结核,再也不能坚持工作。1946年2月,病逝于延安。

      是年清明节,中共掖县县委、县政府召开郑耀南追悼大会,胶东、西海区和掖县党政军代表及群众两万多人参加。郑耀南的家乡西障郑家村为他树立起纪念碑。郑耀南逝世50周年时,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为其题词“峥嵘岁月渤海湾,忠魂千秋留延安”。(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