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光威集团: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产业链制高点

2021-02-08 编辑: 宋倩

      2月7日,年关将至,在光威复材风电叶片主结构碳梁项目车间内,员工生产的热情更高了,“我们已经在年底前完成全部产品交付,现在正在赶制新的订单。”项目负责人曲晓东说。

      在很多人印象中,光威集团是一个生产鱼竿和碳纤维的企业,为何“跨界”到风电领域?其实多年来,光威集团一直致力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条的研发和生产,产品涵盖了碳纤维、通用新材料、复合材料、能源新材料、精密机械等板块。

      从“钓鱼竿龙头”到“碳纤维之王”,光威不断解决“卡脖子”技术,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用一连串响当当的成果,诠释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以创新为动力 企业研发占比超10%

      近日,光威集团揽获一项新荣誉,由子公司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国产碳纤维复合拉挤集成技术开发及能源领域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不是光威今年第一个出彩的项目,除此之外,光威复材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拓展纤维有限公司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项目获首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多个重量级荣誉为企业开局赢得“开门红”。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集团一直致力于攻克‘卡脖子’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拓产业蓝海。”子公司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的话点破了企业膨胀发展的密码。

      一组数据显示出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多年来,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占比均为17%左右,研发投入规模领跑整个行业。“高研发投入是我们的传统,已经持续20多年。”卢钊钧说,“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

      研发的过程是漫长的,不仅要真金白银投入,更需要坐观全局的发展眼光。

      在光威的产业链条中,有一项“跳出院墙”的板块:精密机械板块。这一板块投资大、利润低、研发周期长,为何企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卢钊钧解释说:“装备是卡脖子的重要环节之一,短期来看找工厂生产装备经济效益最高,但要长期培植一个产业,增加国际话语权,必须要有自己生产设备的能力。”

      眼下,这一板块跳出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品这一产业框架,开发了研制纤维缠绕设备、铺丝铺带设备等导管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制造设备,目前,集团技术、装备、人才“三驾马车”实现了并驾齐驱,为攻关一系列“卡脖子”产品奠定了基础。

      “惟创新者强,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用创新推动集团向更好、更健康、更大规模方向发展,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作出贡献。”卢钊钧说。

      全产业链条建成 叠加效应一再放大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制造一架大型无人直升机壳体需要经历多少企业?

      “我们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壳体从无到有,这不是说大话,AR-500C高原无人直升机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就连全机复合材料蒙皮、整体油箱承力结构、尾梁整体结构等结构件全部由我们研发生产,整架无人机流淌纯正的‘光威血统’。”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一架无人机凸显出了光威产业链条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光威已经搭建起涵盖“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装备制造—检测分析”的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条。

      在临港区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联合实验室内,几位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正在埋头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已经掌握了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

      联合实验室在去年12月20日成立,由集团子公司与科研机构共同联手,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测量测试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日后将在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

      搭建科研平台是构建全产业链条的第一步,在这方面,光威绝不“手软”,相继建设了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科研平台为引擎,实施全产业链协同互动发展,助力集团业务“多点开花”。

      纵观碳纤维产业链条,业务越到下游,产品附加值越高。为此,光威在航空航天、风电发力、轨道交通、电子通讯等领域不断开发,深耕产业蓝海,掘金百亿市场。

      全链突破,产业集群的叠加效应一再放大。眼下,光威实现了从前端研发、中端复合材料生产再到后端深度应用的“一条龙”服务,全产业链大格局拉开,向价值链最高端迈进的步伐愈发坚实。(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