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报道

夜读丨心有所念,再远也是团圆

2021-02-08 编辑: 宋倩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对于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而言,回家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然而今年的春节,却有些许不同,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全国各地纷纷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家有着独特的情怀,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对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也再明白不过。

      其实,家是心之所念,不管在哪过年,只要心里相互挂念,再遥远的距离也是团圆。

 

      同事甜甜的老家是河南洛阳,去年毕业之后只身一人来威海工作,半年没回家了。

      起初看到“就地过年”的提倡时,她也很沮丧,提前一个月趴在网上看机票,早早盘算着回家陪父母过年,那种满怀期待一下被击得粉碎,甜甜连着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反复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挣扎。

      过了几天,她发消息给我说,“今年就不回家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了,老老实实留下来过年吧。”那天晚上,她连夜网购了自嗨锅、零食等各种吃的喝的,“不管在哪,过年的气氛必须到位”。

      甜甜其实就是众多“就地过年”大军的缩影,他们的身上有期盼落空的沮丧与孤独,更有一种大局为重的乐观和豁达,他们没有被春节抛弃,而是被一座座城市用不同的方式努力爱着。

      爸爸问甜甜过年什么时候回来,她说不回了,爸爸没有半句埋怨,只说了一句话:“没事,等春暖花开去看你。”

      这一年,回家的路被疫情拉得冗长,最期盼你回家的是父母,最能理解你不回家的同样也是父母。

      前几天,钟南山院士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点赞“就地过年”的朋友们,他说:“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

      今年春节,一改往年几亿人口浩浩荡荡的春运“大迁徙”,有很多人最后都选择了就地过年。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很多背井离乡的游子,一年就等着这一次归乡的机会;很多留守的儿童,一年只有在过年才能见到父母。

      一张写满归期的车票,承载着太多的爱与期盼。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太多前所未有的磨难,与狡猾的病毒摸爬滚打多个回合之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可以把我们保护得很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主动选择留下。

      留下过年,虽然心里有遗憾,但我们知道,此时不聚,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我们知道,所谓亲情,不会因为少吃一顿饭而变淡;我们知道,有团圆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守护,那就是平安。

      想向所有停下归乡脚步的人,说一句“谢谢你!”

      谢谢你选择留下过年,谢谢你舍小家为大家,谢谢你愿意用团圆换来更多的平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这个回不了“小家”的春节,并不是冷冰冰的,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惠民政策,花样“留人”过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山东大力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就地过年,在威海,津贴奖励、免费公交、兜底帮扶……留威过年“大礼包”丰富又精彩。

      每一座城市以“看得见”的诚意,用岗留人、用薪留人、用心留人、用情留人,让留下过年的人们可以宾至如归、踏实过年。

      看着网上“就地过年”的惠民政策铺天盖地,看着超市里的粮食蔬菜充足又新鲜,看着街头高挂的红灯笼温暖又喜庆,好像也就突然懂得“吾心安处是吾乡”的意义。

      每一座城市都像一位母亲,好像都拼了命地在守护不能回家的孩子们,想方设法地从物质、精神层面去照顾他们,生怕亏待了他们,其实她更希望,大家都能把这儿当成自己家,想给你一份心安。

      以前总觉得,只有双脚踏上故乡的土地才算过年,只有回到家才算团圆。但现在才明白,过年团圆并不局限于某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一份心安。

      无论今年的你在哪里过年,都祝愿你喜乐平安,万事胜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待到山花浪漫时,我们再相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胡杨/文 宫举卫 刘彬 杨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