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春节坚守“医”线,为“福牛宝宝”平安降生保驾护航

2021-02-16 编辑: 仲鹤

2021年是牛年。传统印象中,小牛犊强壮有力。生一个“牛宝宝”,给家里添喜气,成了不少准爸爸、准妈妈们的美好心愿。随着一声声清亮的啼哭声,“牛宝宝”们在医护人员的全程陪伴中诞生啦!

这是最好的情人节礼物

“哇哇哇……”2月14日10时23分,威海市妇幼保健院11楼产房里传来一阵响亮的哭声,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宝宝出生了。剪断脐带后,护士将婴儿简单擦拭了一下,然后用毛巾包裹起来。“3970克,还挺沉的。”称重后,护士给这个小婴儿盖足印、系上标志牌,并仔细检查了婴儿的身体状况。确认婴儿一切正常后,将小婴儿抱到妈妈身边,让小婴儿贴在妈妈的胸前皮肤接触。

“这是最好的情人节礼物。”在经历了一番很痛的产程后,李女士抱着孩子深情凝视,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看着此时正在母亲怀里的宝宝,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高倩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产后我们会给母婴做90分钟的皮肤接触,并对母婴进行产后观察,确保母婴健康。”高倩说,新生儿的皮肤接触会使母亲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待产、分娩后心理上得到安慰,也使初生的宝宝在皮肤接触时很快表现安静,这个做法不仅能够促进母婴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心理成长。

“准妈妈在生产过程中更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除了专业技术上的提升,我们也更注重人文关怀。”高倩介绍,为了缓解准妈妈的紧张情绪,待产室里会播放舒缓的音乐,点清爽的香薰,有时医护人员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准妈妈进行按摩和心理疏导,鼓励准爸爸陪同生产。

“通常准妈妈在产房待的时间并不长,为了增加她们的安全感,我们必须在短时间与她们建立起信任关系。”高倩坦言,虽然春节期间还在产房忙碌,但能和同事一起迎接一个个新生命,她感觉很有成就感。

初一当天迎来20个“牛宝宝”

大年初一,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的欢乐气氛中时,大批坚守岗位的医务人员正不眠不休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为“福牛宝宝”们的顺利降生保驾护航。

时间回放到新年钟声敲响当夜,2月12日3时05分,在众人的期盼中,威海市妇幼保健院首个“牛宝宝”呱呱坠地了。2月14日上午,在产科病房,记者见到了这个“牛宝宝”。宝宝的爸爸袁思杰轻手轻脚地将宝宝从小床上抱起,送到妈妈林慧然怀里哺乳。初为人父人母的小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年三十来的医院,大年初一宝宝就生了,很顺利。”林慧然说,虽然是头胎,但生产过程很顺利,丈夫和医护人员也一直陪伴左右,她感觉很安心。

产一科护士长隋丽丽告诉记者,今年除夕,医院组织休班的医护人员和孕妇及家属一同包饺子煮饺子,林慧然当时肚子不舒服没去,但她的丈夫还是独自前来,要亲手给自己的爱人和医护人员包饺子。

“护士给每一个宝宝都送了红彤彤的牛宝宝玩偶,特别喜庆,心里暖暖的。”袁思杰说自己以前是当兵的,曾经也在假期坚守岗位,非常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大年三十他主动参与医院组织的包饺子活动,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妻子的爱,和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据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高永玲介绍,大年初一当天,该院一共迎来20个“牛宝宝”。“虽然是过年期间,但我们和以往上班并没有区别,甚至更忙了。有时一上午要安排11台剖宫产手术,不过,为了迎接这些小生命,一切都值得。”尽管手术一场接着一场,但高永玲脸上除了疲惫,更多了几分欣慰。

为母亲和医护人员点赞

“生的时候真的很痛,当妈妈不容易。”尽管经历了一次产后大出血,但休养了一段时间的赵娜(化名)看上去精神很好。

大年初一这一天,已经超过预产期2天的准妈妈赵娜还是没有发动宫缩,超声检查显示羊水过少,继续等待胎儿随时有缺氧的风险。当天16时,赵娜进入手术室进行剖宫产术,术中分娩一3000g的健康男婴,一切顺利。

但当胎盘胎膜完整娩出后,子宫出现了大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如果出血得不到有效控制,危及生命安全,随时有切除子宫的可能。院方立刻开展积极抢救,同时还通知产科和输血科前往手术室一同抢救,医护人员也由原来的标准配置5人前后增加到了10多人。产科专家迅速研究出一套方案,决定继续给予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同时给患者输注血制品,经过近4个小时的积极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2月14日上午11时,透过窗户的阳光洒落在赵娜和宝宝的脸上,温和而又力量。“孩子小名还没想好,希望他能健康快乐成长。”赵娜幸福地看着熟睡的宝宝。

看着怀抱婴儿的母亲,感受着她的喜悦,经历了手术室抢救一幕的该院产二科主任滕振娟的脸上也禁不住欣然而笑。这种迎接新生命的快乐早已融入她的生活,冲淡了她与家人大年初一不能团圆的缺憾。

“节日期间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我市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准妈妈的顺利生产和牛宝宝的降生保驾护航。”高永玲表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颖/文 王茂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