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青春似火为报国——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张铎

2021-02-20 编辑: 宋倩

      

      他曾担任中共威海特支第一任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为了保护电台,壮烈牺牲;他的一生是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英勇奋斗的一生。他是张铎。

      

   张铎

      誓走抗日救亡路

      张铎,原名张锡周,曾用名张锡国,1915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汉章泊村。因家境贫寒,无法维持生活,被迫给地主放牛。他非常羡慕那些上学的小伙伴,一心想读书,在村头放牛时,常把牛栓在村头的小树林里,跑到教室窗后偷听。一堂课下来,老师教的字,他会念会写还会讲。不久,张铎在叔父的资助下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他发奋学习,成绩优良。在学校里,他最爱听老师讲民族英雄岳飞和抗清名将史可法的故事。在进步教师的启迪下,少年时代的张铎开始阅读通俗历史书籍和进步书刊,萌发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思想。

      1932年,张铎考入荣成县立凤鸣学校。当时胶东大地军阀混战,满目疮痍,穷苦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为唤起同学们的觉醒,他和夏戎、刘德贤(刘其人)等几个进步同学,经常通过演讲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年春,在凤鸣学校的爱国师生举行反对蒋介石和军阀统治的示威游行中,张铎贴标语、呼口号,件件事情都干在前。随着思想不断进步,张铎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报国大志,局限在校园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行的,必须找到共产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于是,他和刘德贤等同学开始寻找党组织。当他们得知文登乡师有共产党时,便毅然决定离开凤鸣学校,到文登乡师求学。

    

  20世纪30年代“七乡师”北院

      暑假开学后,张铎来到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七乡师”)。1932年“七乡师”成立党支部后,张铎经常和党员同学接触,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在于云亭校长和中共党员刘家语(谷牧)等人的帮助下,潜心研读《社会科学概论》《资本论解说》《政治经济学》等书籍,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剖析现实社会,写下了揭露社会黑暗的洋洋万言的《长途旅行记》。有一次,他在游览槎山清凉顶时,即兴赋诗一首:

      砏峻嶙峋色灰朦,

      来游佳兴填满胸。

      峥嵘巅峰乐忘返,

      碧海扁舟苏岛横。

      渔村苦痛沉暮气,

      往昔乐趣何处去。

      世魔侵噬苦相扰,

      调和社会几时到。

      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投身“调和社会”的雄心壮志。

      1932年秋天,他由于云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刻苦地学习革命理论,努力为党工作。每逢放假,他总不能在家安闲一天,不是邀同学来家开会,就是到外村发送进步书刊或进行宣传。由于张铎播下了革命火种,使威海东南乡一带形势大有变化,农民曾几次起来进行反高利贷、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

      创建中共威海特支

      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一一·四”武装暴动,张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参加暴动。1936年底,张铎在荣成县庙院村当小学教师,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同荣成县党组织负责人曹漫之接上关系后,开始着手建立中共威海特别支部。

      张铎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恢复威海的党组织。自1932年4月,中共威海党小组成立至1936年夏,威海党组织几次被敌人破坏,一度出现有党员无组织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张铎先后联络了徐启明、夏戎、苗雨村等同志,秘密地恢复了中共威海党小组的活动。(二)发展了一批“民先”队员,为后来发展威海党组织,培养了骨干。(三)开办夜校,进行民众教育,组织男女青年学习新文化,灌输革命思想。(四)与曹漫之保持密切联系,每逢三、六、九集日,就去荣成向曹漫之汇报工作。 经过张铎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1937年4月,中共威海特别党支部在王官庄成立。张铎任书记,徐启明任副书记。

      

中共威海特支成立地——港西镇王官庄小学旧址处改建的文化广场

      七七事变后,为唤起民众抗日,他组织和领导王官庄一带的小学教师和学生利用集日,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演活报剧。为了开展好党的工作,他把每月的工资都做了党的活动经费。他从“七乡师”同学家里借来一台收音机,晚上收录日本侵华的消息,连同自编的抗战宣传材料,连夜刻印《救亡小报》,次日清晨发放到各村。张铎在这里播下的抗日火种燃烧旺盛,王官庄一带参军参战青壮年特别多,其中王官庄成为抗日模范村。

      锻炼于“三军”熔炉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成功地发动了天福山起义。1938年春,张铎和夏戎等人带领十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任命为连指导员,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组织科长。

      为了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队伍,张铎经常带领宣传队下乡。他组织夏来等多才多艺的战士自编自演抗战剧目,到“三军”驻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有一次,他的几个老乡要求参加“三军”,由于年龄小没被批准。他们发牢骚说“姑家的门进不去,还有姨家的门。”张铎得知后,立即找他们谈话,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在张铎的启发教育下,这几个青年人有的被留下参军,有的回去参加了抗日自卫团。

     

 1939年11月,山东纵队政委黎玉与第五支队部分领导合影。右起:张铎、高锦纯、黎玉、宋澄、赵一萍。

      1940年前后是胶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敌伪顽合流,频繁地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张铎随部队转战在平度、招远、掖县一带,先后参加了戴田、祝家等规模较大的战斗。

      张铎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和战士亲密无间,打成一片。他关心士兵疾苦,行军时帮助战士背枪,休息时去看望伤病员,驻防时就深入当地群众访贫问苦。他同战士谈心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并极具鼓动性。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五旅领导常说,指战员之所以能在异常艰难的战斗环境中拖不垮,打不烂,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是与张铎不懈地做政治工作分不开的。如今,不少当年同他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也都回忆说,张铎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率部突围殉国家

      1941年1月,张铎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同月,部队转战到平度县与日伪作战。29日拂晓,五旅旅部和警卫营从平度县山西崖刘家村转移到下马戈庄时,因汉奸告密,遭到驻平度城和小庙后的日伪军袭击。

     

 1940年,第五旅政治部编印的《战斗生活》刊物。

      经过激烈的战斗,五旅机关虽然冲出了包围圈,但电台却没有带出来,张铎得知后非常着急。他对战友们说:电台是我们的耳目,是部队的命根子,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回来。他当机立断,亲率一个连的兵力冲进敌人的包围圈。张铎沉着机智,临危不惧,命令一个排在正面进攻以牵制敌人,他带领部分战士从侧面直插村中。进村后,张铎一面组织力量抢电台,一面率部队消灭反扑的敌人。在枪林弹雨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打得敌人节节败退,电台终于被抢了回来。就在张铎组织部队撤离时,敌人蜂拥而上,穷追不舍,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住电台,安全撤退,张铎带领一个班的战士阻击敌人,从而使保护电台的战士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但张铎却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为了祭慰英灵,当地群众用一口上好的棺材把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下马戈庄村奶儿沟北侧的一棵大柿子树旁。这棵火红的柿树将永远默默陪伴在这位青春似火的年轻抗战英雄身边。(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