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62年六易馆址,听她讲述关于书香威海的独家记忆

2021-02-23 编辑: 时英艳

      【口述人物】

      毕淑芳,女,1958年出生,曾任威海市图书馆馆长。1987年至2013年间,毕淑芳就职于威海市图书馆,经历了威海市图书馆多次迁址,见证了其发展与壮大。

      毕淑芳重游威海市图书馆。

      1959年,威海市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62年来,它六易馆址,从最初的几间小屋发展成如今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的地标性建筑物,藏书量从最初的只有些许图书增至如今的180万多册,管理模式从最初的纯人工到如今的现代智能模式……威海市图书馆,早已成为书香威海最好的见证。

      作为威海市图书馆的一名老馆员,我为能成为其发展的一份子、有幸见证书香威海的发展而感到自豪。

      图书馆址

      6次迁址最终成为地标性建筑

      1987年,29岁的我,来到位于市区少年路的市图书馆工作。当时这里仅有4个部门和10多名工作人员,规模小,藏书量不多。尽管这样,却并不影响人们前来借书、读书的热情。

      1990年的威海市图书馆。资料图

      听老同事介绍,威海市图书馆筹建于1958年,因为这一年正是我的出生的年份。1959年1月16日,威海市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址位于鲸园。1975年11月,威海市图书馆由鲸园迁至昆明路。1984年,我市投资筹建位于少年路南端、总面积993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新图书馆于1985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后来,威海市图书馆于1995年10月迁至市区文化中路;2013年5月,迁至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开展了更多的读书文化活动。2018年12月26日,迁至青岛北路158号,成为我市的地标性建筑。

      如今的威海市图书馆,早已成为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

      图书编目

      为写信息指甲磨掉了大半

      上世纪80年代,威海市图书馆的藏书只有6万册左右。但馆里每天都爆满,许多热门书籍尤其是小说类书籍,要排好几个月才能借到。

      初到威海市图书馆,我在采编部工作,主要负责图书编目。编目工作虽然不直接面对读者,但作为文献资料进入图书馆流通的第一道关口,是图书馆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工作任务艰巨。而那时候的图书编目全靠人工一本书一本书地读,对照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编写索书号,然后一字一字书写卡片目录。

      刚开始,我跟着老馆员一起分类文献,手写书目信息。为让放在书中的读者目录卡片上的字迹清晰、规整、精致,我们寻找材质最适合保存的卡纸,用统一的字体一字一字地手写书目信息。那时,我的手指磨出了茧,指甲磨掉了大半。

      随着借阅量越来越大,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跑到一家印刷厂向人家要了26个英文字母和0至9数字的刻字印章。当写书目信息的时候涉及到最常见的字母和数字,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印章印,这样的话,格式更统一也更规范。当时,整个图书馆只有一个装有字母、数字和相关符号的印章盒,大家都非常爱惜。

      后来,图书馆拥有了第一台打字机,图书编目开始慢慢用打字进行;到了2001年,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2003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威海分馆正式成立;2004年,威海市图书馆网站开通……如今,图书馆已实现了从人工编目到数据化、科技化的图书编目发展,编目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借阅模式

      “全闭架”“半开架”和“全开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读者借阅图书的方法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当时读者不能直接进入书库和藏书接触,只能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读者目录,查找自己想要借阅的图书,然后再填写索书单,由工作人员在书库查书、取书,读者还书时也是由工作人员将书归架。这种图书借阅方式叫做“闭架借阅”。

      1999年,位于市区文化路的威海市图书馆。资料图

      实行“闭架借阅”,是为了保护书籍,防止乱架。当时读者能借阅的书籍也非常少。1995年威海市图书馆刚搬到文化路时,藏书仅由原来的6万多册增至8万多册。后来,为让读者与藏书实现零距离接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借阅模式由“全闭架”过度到“半开架”。2002年前后,威海市图书馆实施“全开架借阅”,此时的藏书也逐渐增多,至2005年底,已有藏书23万多册。

      与此同时,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运行,开启了扫码借阅代替手工记录借阅的时代。

      阅读群体

      他们捧书阅读的场景让我温暖

      在威海市图书馆工作的20多年间,我见过无数的读者,有的见多了成了熟人,有的匆匆几面擦身而过,但每次看到正捧书阅读的他们,仍感觉温暖如是,岁月静好。

      2007年,两名市民在威海市图书馆选书。资料图

      记得在位于少年路的图书馆工作时,每到下午5点左右,迎着透进窗户的阳光,从二楼窗户往大门口看,总在同一个时间段看到同一个身穿白衬衫的小青年来看书,不论晴天雨天。

      后来图书馆几度迁址,虽然这个青年不再每天来,但也是一直跟着图书馆走。后来,我在同事间的谈话中得知,这个青年当时在文化路一家工厂打工,为充实自己,每天都来图书馆学习,后来他自己开了家工厂。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青年已成中年人,但他偶尔还会来图书馆读读书。

      一名男青年在威海市图书馆里挑选心仪的书籍。

      我还遇到过每天跟工作人员一起上下班的忠实书迷;每到寒暑假都泡在图书馆里,我们看着长大的学生;从借书到后来捐书的读书爱好者……

      书香满城

      越来越多的市民养成爱读书习惯

      2005年前后,伴随网络迅猛发展,人们阅读的积极性直线下降,电子书籍和更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使得纸质阅读的比例大幅下降。

      在纸质阅读较为冷清的那几年,威海市图书馆上下从未气馁。为动员全民读书,我们主动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下基层全民阅读活动;为丰富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我们建起我市首家特殊教育阅览室;为推进古籍普查和古籍修复保护制度,提高全民的古籍保护意识,我们用5年时间对我市古籍收藏情况进行普查,完成了全市古籍文献目录整理出版工作……

      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各界对阅读越来越重视,来威海市图书馆看书的人也多了起来。伴随着全民读书热,威海市图书馆的藏书量随之越来越丰富,读书朗诵大赛、故事大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好书推荐、亲子故事会、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那时我已经退休了,但每次来图书馆看到火热的读书氛围,依然会被大家读书的热情所感动。

      威海市图书馆大厅宽敞明亮。

      2017年至今,我市开设了大批城市书房、共享书柜等,越来越多的市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威海书香氛围越来越浓厚。我想读书的时候,除了去图书馆,还可以随时找一家城市书房去读。捧一卷书,感受指尖滑过纸张的独特触感,轻嗅纸墨间散发的淡淡书香,是书籍带给我的精神财富和独家记忆。(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颖/文 姚威/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