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破解用工“两头难”,他们将“招工网”撒向全国

2021-03-04 编辑: 宋倩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问题系列报道⑤

      “黄冈与威海在发展康养产业上有很高的契合度,我们在健康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黄冈市蕲春县李时珍养生学院内,听着学院老师介绍蕲春全国领先的艾灸师培训经验,威海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对接团队成员们的眼睛亮了。

      

忙碌的生产车间。孙大伟 摄

      伴随着企业开工热潮涌动,用工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久前,我市人社部门主动“出击”,组织团队赴外地招工。“目前,我们已经与武汉黄冈市、十堰市对接,这次外出招工一定能满载而归,进一步缓解我市用工难。”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和劳动力问题”成为我市今年“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什么人才和劳动力招不来、留不住?“劳动力求职难、企业招工难,人才劳动力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两头难’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年更加注重综合施策,优化用工和引才生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内,我市将深耕23个劳务合作基地,激活企业用工资源,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

      破解“两头难”,先要问需于企业。不久前,市人社局召开了企业用工情况和农民工就业状况座谈,参与座谈的企业均是前期调研中用工缺口较大的建筑、住宿餐饮、电子装备等类别企业。

      

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调试机器。资料片

      “我们需要电子方面的专业技工,本地不好找,去外地耗时耗力不说,人家不一定相信,这就需要政府来‘背书’。”泓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言辞恳切。

      “现在线下招聘会少了,我们希望你们能在线上招聘上多费费心,让求职者都看到我们的招工信息。”威建集团第二建筑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紧跟其后,坦言招工困境。

      本地职工数量不足,招聘信息发布不畅……企业的难点堵点提炼上来,就要有针对性一一击破。

      为畅通招聘渠道,市人社局线上发力,通过网络招聘会,将企业需求“撒”向网络。

      

一家企业负责人(中)线上向求职者展示工作环境。 纪哲 摄

      打开市人社局就业服务平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走遍四海·职在威海——山东威海2021年网络招聘会”,画面喜庆热烈。“此次招聘会一直持续到3月底,涵盖了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多个群体,并按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等产业分类精准招工,满足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共有387家企业参与,一共发布1403条岗位信息、11159个工作岗位。”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马明龙介绍说。

      除了就业服务平台,市人社局还在微信公众号、掌上大厅同步发布消息,让人才和劳动力应进尽进。截至目前,已经有1.4万人次在线浏览。

      “仅靠本市人很难达到这个浏览量,省外求职者占了很大一部分。2月份以来,线上平台外地用户访问量达7000多人次。”市人社局工作人员陈宝说。

      如何把招工触角延伸至省外?陈宝道出了其中的门道:“我们通过建设市外劳务合作基地,委托基地线上线下宣传招聘信息,让外地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威海企业的用工需求,外地求职者也可以注册参与线上人力资源招聘活动。眼下,咨询信息正不断打来,平台外地访问量不断上升。”

      目前,我市正与市外劳务合作基地等联合举办“走遍四海·职在威海——山东威海2021年网络招聘会”,位于9个省份的23处劳务合作基地为我市企业输送了3000多名职工。

      “今年,我们打算把23个劳务合作基地深度合作起来,同时不断开拓新基地,把线上招工网络扩大到全国范围,进一步缓解我市企业人才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陈宝说。

      做好引、育、留文章,多部门联合,努力从政策上添码。今年,我市积极探索推行驻威高校学生本地实习、导师带徒、订单培养等机制,大力实施青年人才留威回威行动,扩大“521”政策惠及范围,打造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加强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导师库和创业项目库建设,为目标群体提供创业培训(实训)、开业指导等“全链条”创业服务。

      ■记者手记

      破解难题得多想实招硬招

      人才和劳动力问题是亟待破解的重点问题,面对“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形势,我市注重打好服务企业用工“组合拳”,从政策、方法、服务等多方面想办法、出实招,多管齐下、精准破题,确保劳动关系和谐、就业形势稳定。

      创建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全省首创线上企业余缺调剂和“数字零工市场”功能板块,促进人员灵活就业和企业弹性用工;创新打造省外劳务合作基地,形成人力资源输入长效储备机制;全省首创“以工代训”政策,全市223家企业新员工稳定率达93%……我市用一系列新举措为破解用工难题“加码”,创造了诸多可复制的“威海经验”。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破解劳动力瓶颈,就要做企业的“店小二”,做职工的“娘家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以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来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通讯员 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