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问题系列报道⑦
一条电源线、一个精密零部件,也能让企业辗转心焦?回顾起疫情以来汇总的企业诉求,市工信局电子信息科科长姜琳琳感慨:“千难万难,都是难在本地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不能精准提供配套产品。”
疫情期间,我市不少制造业企业曾面临生产原料、配套产品断供风险,吃了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的亏。由于原有的供应商渠道无法兼顾供应链运转效率和安全可控的要求,这就急需通过其它途径找到解决方案。而推动本地企业发挥“专精特新”优势,开展“跨链合作”,就是市工信局想出来的“新招”。
“招商引资能有针对性引进补短板项目,但需要较长周期;推动本地企业‘联姻’,则可以高效健全本地供应链体系。”姜琳琳介绍,我市十条优势产业链虽然领域不同,但多数产业离不开电子元器件、机电线缆、专用工具等核心基础零部件,供应链具备一定关联度。因此,部分配套零部件可以通用,从而实现“一链生产、多链共享”。
“一链生产、多链共享”离不开过硬的产业实力作支撑。经过多年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主要产品覆盖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机电、电子测量仪器、通信设备等各个领域,服务范围涉及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专用汽车等多条优势产业链,泓淋电力、科博乐汽车电子等企业先后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这个行业的服务“管家”,从年初起,姜琳琳就和同事们摸排相关企业,梳理电子信息制造业及相关配套服务清单。
“从摸排结果看,不少企业的产品应用范围很广,只是因为没有对接到有需求的合作伙伴,生产规模才停留在当前阶段。”姜琳琳说,以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主要生产各类IGBT模块,但目前主要为南方企业配套供货。如果本地企业在IGBT模块、整流管模块等领域有需求,他们可以很快完成技术改造,达成具体合作。威海天力电源有限公司、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山东阅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摸排结果,越来越多企业被纳入了配套服务清单。
与此同时,我市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战略机遇,迅速搭建线上线下“双向”对接渠道,在更大范围开展产业链线下供需对接活动。3月中旬,市工信局还计划将对接活动办到西安,把去年与西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达成的20个合作意向再往前推一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帮助我市优势企业纳入到大型央企等配套合作体系。
截至目前,我市已将近300家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列入清单,其中配套产品达到700多项。按计划,市工信局将通过智能制造诊断、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把服务第一时间送到企业手中,便于企业开展跨链合作,形成更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基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供应链“跨链合作”的有效探索,我市还将围绕医药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产业链,系统实施供应链国产化和区域化替代工程。依托威海“企业直通车”等各级各类线上对接平台,积极对接国内外线上平台资源,促进我市企业与更多大型央企、大院大所精准对接,从而破解供应链“痛点”,推动十条优势产业链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记者手记
危中寻机,要善于“弯道超车”
经历了疫情这场“大考”,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缺少先进制造业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没有完善的供应链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就会面临“卡脖子”难题。当此之际,我们要善于从危机中创造新出路。
推动本地供应链企业“跨链合作”,就是一条很好的解困之路,甚至能实现“弯道超车”。当前,我市各优势产业链面临的短板各有不同,有的关键零部件急需国产替代,有的核心技术迟迟无法攻关,等等。但我们的优势同样明显,那就是主导产业体系完善,配套企业关联度高。通过“跨链合作”,能迅速形成有效供给,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当然,“弯道超车”不止“跨链合作”一条,能否“超车”,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想出更多非常规但符合实际的思路举措,盘活产业优势这块“蛋糕”,吸引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入,加快我市“三链”协同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