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奋力夺取 三连冠

董国清:20余年,忠诚守护着这片青山

2021-03-23 编辑: 仲鹤

■编者按

千里海岸线,一首文明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文明威海,从不缺乏这样的感人故事。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即日起,威海新闻网开设“他们最美”专栏,聚焦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岗位奉献、道德力量,用记者体验等报道形式,讲述“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个温暖故事。

“各卡点注意了啊,今天风可不小。都出去转转,得把自己那片责任地守住!”

“收到!”“收到!”……3月21日,大风在里口山间呜咽,环翠区森林消防三中队队长董国清一大早就来到中队监控室,调度起值守情况。

老董是张村人,今年55岁。自打20多年前进入森防队,半辈子都和大山打交道。用他的话说,守着山,就像守着家一样。眼前这116处监控,就是老董守山最得力的“哨兵”。

整个里口山林区,森防三队共设32个消防卡口,凡有市民、车辆进山,摄像头会马上将画面截图传到监控室。这片山林,董国清已看了20多年。记者随他同行,体验这20多年里普通的一天。

坐上消防车,窗外山体飞速倒退。轮胎下,是这几年修建起来的27公里消防通道。通过这条平坦山路,队员们能在20分钟内赶到任何一个卡点,排查里口山绝大部分林区情况。

“春秋两季天气干,再碰上这种大风天,火灾跑得比消防车还快,一点儿不能松劲。”紧盯着道路两边,董国清数家珍般介绍起来:“你看,这是消防车取水井,要确保一直有水;每隔十米就有写着森防标语的红旗,像不像山的卫士……”

从熟悉到爱护,董国清和大山的感情也是从一件件小事培养起来的。十几年前村民砍树,好脾气的董国清差点和老乡们动起手来;一片黑松闹松材线虫病,这个铁塔似的汉子在人后红了眼眶。这林子,他宝贝着呢!

说着话,巡逻的第一个卡点到了,这是福德庄村墓园。清明将至,有不少市民来这里祭扫。董国清和值守人亲切打了个招呼,回过头就上山检查易燃物了。

走进墓园,董国清手把手给记者上起了“实战课”。“这里,最要紧的是怕有火源。”记者和他一起,在角落里仔细搜寻易燃物。这种时候,没有成果就是最好的成果。

董国清说,现在守林条件比以前强了几倍,但就怕麻痹大意。20余年间,他种过树、守过山、挨过饿、受过冻,但这些苦都不算啥。最让他揪心害怕的,是突发山火时,眼看着一片树林毁于一旦。

几年前在艾山,董国清连夜扑过一次山火。当时天是黑的,看不清路。他提着30多斤重的风力灭火器往上冲,火光在哪里,他就灭到哪。直到第二天,火灭了,他倒吓出一身冷汗——脚下的石壁几乎斜成90度,稍有不慎就能滚下山去。

艾山之外,还有仙姑顶、伟德山……熬过一场场灭火“生死劫”,董国清暗自立下军令状:自己守的里口山,不能再有一点闪失。打那时起,刚上岗的守林员都被董国清先打“预防针”:“上山当守林员,条件艰苦,工资不高,还要受得住严管,再好好考虑一下!”

口头答应不作数,董国清还拉着守林员挨个签管理协议,把守林规矩落实到纸上。每天24小时,各卡点必须做到岗上有人,便于把发现、排查的隐患第一时间汇总上报。

这听起来简单,真正参与进来,才知道有多不易。不到一天时间,记者已经被大风吹得头疼起来。而这批森防队员们不仅白天看山,夜晚也要轮班值守,战酷暑,斗严寒,栉风沐雨,守护青山。正是因为有他们恪尽职守,附近的居民们才能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

“百姓安心、森林平安,功劳离不开每个队员。”董国清说,自从进入森林防火期,无论刮风下雨,队员们都会带上30多斤重的风力灭火机,沿着蜿蜒崎岖的林间小道,每天巡逻50多公里。这是董国清的习惯,也是森防三队的“死规矩”。

虽然工作遭罪,可这么多年下来,董国清的森防队没走过几个人。姜晓父子俩先后入队,“接力”守山林;王家疃村80多岁的王吉泰老人每天只干一件事,像钉子一样扎在山里卡点,守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他们的影响下,老百姓对森林愈发呵护,里口山的草木日益葱茏。

返程途中,驶过一处被风吹斜的红旗。董国清走下车,双手把旗扶正。此时,大风吹拂下,黑松垂枝、新草低伏,唯有他笔直站着——手把红旗,仿佛山的卫士。(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刘梓萱/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