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到天福山来实地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要结合实际工作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长江以北两支红军就有胶东的一支,怎么解释红色胶东现象?于得水原名叫于作海,为什么后来改名叫于得水,怎么理解‘家国情怀、党民齐心’的红色胶东精神?理琪同志写的《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对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有何启示?”站在中共胶东特委临时会址前,市委书记张海波一开场就向大家抛出了三个问题。
3月22日上午,市领导及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赴天福山革命遗址、红色胶东展馆、中共胶东特委旧址等地,实地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
近三个小时的现场学习,大家沿着红色胶东革命史的足迹,一路感怀、感悟、思考,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凝聚起奋进未来的力量。
红色胶东何以红
天福山,无峰无险,却扛起了抗日武装大旗,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开启了红色胶东时代。
实地教育的第一站,便是天福山革命遗址。
“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红色胶东现象?为什么胶东能够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走出了共和国四支整建制部队?从革命年代的大参军、大支前、大运兵、大调干,到实现双拥共建‘八连冠’,为什么优秀革命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张海波面向大家阐明了这次实地学习的意义,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第一问”。
“中共胶东特委临时会址”是天福山起义战时临时指挥部,屋内特委临时会议的人物群像泥塑,还原了当时会议的场景。讲解员详细讲述着革命先烈如何在黑暗中擦亮革命星火的故事。正是有了这次会议,天福山起义点燃抗日烽火,形成燎原之势。
来到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前,大家排成五路纵队,拾级而上。张海波上前整理了花篮绶带,大家驻足凝视,表达对革命英烈崇高的敬意。随后,大家缓步绕行,瞻仰天福山起义纪念塔。
庄重而有仪式感,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张海波对大家说:“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刘公岛,看了东泓炮台遗址、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总书记说,‘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我们到天福山来实地学习,也不能仅仅就学习而学习,都要结合日常工作去思考。”
家国情怀 党民齐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红色胶东展馆是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红色胶东与民族独立”板块现场教学点。展馆运用大量珍贵史料、历史图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等方式,再现了波澜壮阔的红色胶东历史。
在一幅《十二女从军》的情景雕塑前,大家久久驻足。
场景里,胸带红花的女青年站成一排,神情坚决。这是一段“十二姐妹参军”的故事:12名女青年在同一天到达文登大水泊报名参军,为不牵连家人,她们隐姓埋名,统一改姓“王”,分别取名“王一”至“王十二”,并喊出“宁愿死在战场上,不愿活在炕头上”的铮铮誓言。
红色胶东展馆中,有一个部分叫做“功在人民”,大家也看得特别仔细。
妻送夫参军、母送子参军、父子同参军、烈属送子再参军……舍小家为大家的点滴故事里藏着群众对党的深情厚谊。
“俺保证人在孩子在!”乳娘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超越亲情的大爱。
“吱咯吱,碾儿响,家家户户碾米忙,快快送到前方去,同志们吃饱打胜仗……”在党的领导下,群众众志成城大支前、大参军,让红色胶东分外红。
还有已经家喻户晓的巍峨悲壮的马石山十勇士、蹈海七烈士、荫子夼村民枪捅敌人……这些红色故事里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担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认知,更有奔腾不息的红色胶东精神在涌流。
看着眼前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史实,大家仔细听取讲解,时而询问历史细节,时而彼此交流感受。
回味历史,以古鉴今,是为了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
从红色胶东的历史中走来,大家有许许多多的感动。“这些发生在胶东红色大地上的故事,威海人听后更加感同身受。”张海波说,“于得水为什么改名,他说没有群众这河‘水’,就没有我这条‘鱼’;马石山十勇士,在大山沟里四进三出掩护群众;胶东乳娘用自己的生命和骨肉来保护革命后代……这就是红色胶东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党民齐心’,共产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党史学习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忘初心,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设身处地为百姓办实事。”
大家也是收获良多:
“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看过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在展厅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感慨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读懂“一封信”
沟于家村是第四届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地和胶东早期革命重要活动地,被誉为“胶东革命策源地”。如今,中共胶东特委旧址,也就是张修己故居,作为“威海市第三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仍然“活”在村子里。
大家走进这里,了解从这里走出去的胶东革命风云人物和他们经历过的胶东革命重要事件。
1936年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志在这里居住期间,撰写了《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张海波对此段历史印象深刻:“我读过这封信,里面提到的很多内容,对当前我们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信里提到胶东过去发生过的几种错误现:“只见几个领导者及几个干部的活动,不见全体党员总动员”,“有许多同志不知怎样开展工作”,“党的活动脱离了群众”等等。张海波叮嘱大家,要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所启发、受到教育,通过读懂“一封信”,对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有所启示,实现新的更大提升。
学的是历史,启示的是当下,奋进的是未来。短短三小时,虽道不尽沧桑历史,却开启了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认知。
“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设身处地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站在沟于家村中共胶东特委旧址前,张海波与大家再次交流起学习心得。大家一致表示,将把实地学习的感受上升为感悟,把感悟上升为理性,从党史中汲取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蓬勃的朝气,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文 孙大伟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