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把天福山的红色故事讲到人们心坎里

2021-03-27 编辑: 时英艳

      1938年,12名女青年在文登大水泊镇同一天参加革命,在抗战最前线奋勇杀敌,她们被称为“王氏十二姐妹”。80多年后的2019年,13名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组成“天福山女子民兵班”,在文登多个红色展馆中,讲述着一个个红色故事。

      3月24日,记者来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跟随女子民兵班体验讲解员的一天。

      这天早上7时许,还没走进展馆,就传来阵阵洪亮的声音,身穿橄榄绿的队员们整齐排成一列,正在进行每天的规定动作“晨练”。仔细一看,队伍里居然还有两位男同事。

      “这两位男同志,是后来补充进来的新成员!”天福山女子民兵班班长邹瑰馥介绍说,民兵班现在有14位队员,与女讲解员更注重细节和情感方面不同,男讲解员于佳平和陈明则能提出更加全面理性的见解。

      晨练内容很多,包括站姿、手势、背绕口令等,最有意思的是“数枣”,为的是把气息练好。记者加入晨练队伍一起“数枣”,刚数到20多个,气就跟不上了,脸憋得通红。转头一看,有的队员已经数到了50多个了。

      晨练刚结束,第一批参观团已到了山下,当天负责讲解的是25岁的队员高华。她是去年11月才加入民兵班,邹瑰馥边帮她整理衣领边叮嘱说:“别慌,稳稳当当的,肯定没问题!”

      讲解的“第一站”是红色胶东展馆,高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巨大的环形浮雕,它的主题就是红色胶东……”随着讲解的内容不同,高华的情绪也随之变换,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参观观众被深情感染,有的沉思,有的眼含泪水。高华讲解的过程中,其他队员也没闲着,跟在参观团后面交流。高华讲完后,老队员牛一杰、于清忙上前鼓励,并指出讲解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讲解。

      来过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人都知道,威海的红色故事格外感染人,这和讲解员们在背后下的功夫分不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民兵班更是把讲好党史故事看作头等大事。只要有时间,邹瑰馥就带着队员们根据残缺的线索逐村走访,发掘更为鲜活的党史故事。

      当天上午的讲解任务结束后,民兵班又一次踏上了走访中共胶东特委旧址所在地——沟于家村的路。路上,邹瑰馥还给记者讲起了她和王淑贞老人相识的故事。

      2017年冬天,民兵班来到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员刘福考的家乡——阎家泊子村。在那里,大家见到了一位103岁的老人,她正是刘福考的遗孀——王淑贞。凭借着敏锐的嗅觉,邹瑰馥立即让大家将王淑贞老人的故事融入讲解中,老人的故事讲哭了讲解员,也听哭了一批批观众。

      来到沟于家村的张修己故居,院外石墙上刻着“中共胶东特委旧址”几个字。“据说,张修己当时和理琪一起住这间屋子,他们经常秉烛夜谈。”“就是在这里,理琪写了《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每到一处,队员们都要在一起讨论一些历史细节,做好笔记,回去补充到讲解词里。

      边走边看,边走边说,历史故事的细节越来越丰富,革命先烈们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生动、鲜活。邹瑰馥说,自打成立以来,天福山女子民兵班已接待过来自全国参观者30多万人次,每年讲述上千场红色故事。

      “我们民兵也是兵,同样以军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把红色故事讲到人们的心里,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邹瑰馥说,做讲解员的时间越长,她和队员们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就越深。

      一天的体验转眼就结束了,民兵班的讲解员们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为了挖掘一个故事,他们一趟趟跑下乡寻访红色印迹、一次次到红色胶东书屋查阅资料;为了讲好一个故事,他们在办公室一次次切磋研讨、一遍遍在展馆里练习;为了呈现一场讲解,他们可以几个小时不喝水也不上厕所,嗓子哑了、胳膊酸了,但没一个人喊累……正是有了他们的这份执着和热爱,才得以让革命先烈们的红色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天福山脚下广泛传播,生生不息。(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文 王彦博/图 通讯员 王海政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