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融入胶东经济圈,威海向“海”图强

2021-04-08 编辑: 宋倩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问题系列报道⑫

      24小时不间断作业施工,钢铁丛林里“穿梭”着威海速度……马力十足的莱荣高铁项目,建成后将与青荣城际铁路交汇呼应成为一南一北的环形铁路,把威海全面融入国家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形成与烟台半小时、青岛1小时生活圈。

      不仅如此,随着莱荣高铁、威海新机场、乳山口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威海与胶东各市“1.5小时”通勤圈也正在快步形成。

      融入胶东经济圈,威海借势借力,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合作、产业协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领域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今年,我市将一体化发展列为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并把“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五”开局之年,万事蓄势待发。融入胶东经济圈,威海如何强力破题?

      努力向海洋科技合作要突破

      日前,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

      向海图强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势的背后,有威海的不懈追求。

      2年前,威海手握“海洋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两张清单,兵分八路,遍访全国涉海高校院所,寻求海洋创新智慧与产业发展的嫁接机缘。

      现如今,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与威海对接、“结缘”。

      自去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市与青岛6家“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机构签订进驻协议,进驻25个海洋人才团队,建设29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涵盖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等多个领域,支撑起威海现代海洋产业的未来。

      这既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是我市海洋科研资源进一步挖掘放大的结果。“可以说,与涉海高校院所、特别是与青岛的海洋科研机构的沟通对接,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企业或产业有需求,都能第一时间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尽快形成解决方案。”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说。

      如何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如何抓好落实?

      威海将发展的目光持续盯在海洋科技创新上,以国际海洋科技城为抓手,在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上持续用力。

      春日里,波光粼粼的远遥海域看似平静无奇,却孕育着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的巨大能量。这里是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北部远遥海洋科技湾区,来自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正在这里潜心研究,去年一年,这里就承接了12家机构、60多项海洋观测探测设备的试验任务。

      “省委要求胶东经济圈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教育核心区等,这些在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都有体现。”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依托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产业。

      向海洋科技合作要突破,在挖掘海洋创新资源、打造国际海洋创新中心方面,我市还将有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我们将加快对接青岛的海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主动与烟台海洋工程装备、潍坊海洋动力装备等优势产业开展合作,推动胶东五市创新链协作更加紧密,人才团队交流更加活跃。”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主动谋划更多具体项目和实事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开局以来,五市已成立交通、产业、科创、政务服务等30多个联盟,签署40多项合作协议。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大量的任务需要落实。

      “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需要谋划更多具体的项目和实事。”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进一体化进程。

      “对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和短板正在思考、突破。”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对重点任务落实研究得不深;除了青岛外,与其他地市对接合作的主动性不强;深入与日韩合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利用国家级试点政策先行先试的办法还不多等等,这些都是接下来研究具体项目和实事的切入点。

      目前,我市正协同省发展改革委和胶东各市,加快完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完善提升我市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及实施方案。

      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谋划好具体实事。目前,除了正在推进的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具体项目外,我市正积极谋划乳山与海阳方向、双岛湾与烟台牟平方向的对接合作。深化与日韩合作交流,加快推动“四港联动”,启动中韩整车运输业务,推动中欧、中亚等国际班列稳定运行,打造东接日韩、西连中亚和欧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推动产业互促互融方面,将探索定期举办跨区域产业链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推动城市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协作。

      “我们既要面向实际需求,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预定的目标项目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建言

      依托浅海试验场 打造海上科技高地

      自2019年以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国家海洋试验场(威海)开展了多项海洋技术装备测试任务。谈到做大“海”的文章,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认为,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打造海上科技高地恰逢其时,试验场是威海的关键点。

      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威海有着天然优势。“威海北部海域最大水深达70米,距离褚岛只有700米,是我国浅海大陆架中难得的近岸深水区域,常年不结冰,生态环境比较典型,有利于开展各类海洋仪器设备试验与测试。”在彭伟看来,利用试验场优势,开展海洋观测、监测和调查仪器设备研发、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要试验,将对威海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年多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威海场区累计试验时间超过200天,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蛟龙”号深潜器等提供了试验和测试服务。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13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这里参试仪器,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技术装备研发测试,也对威海的海洋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试验场将成为威海的科技平台高地,同时成为威海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基地。”彭伟说,试验场将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海洋资源的开发保护能力,提升威海海洋科技水平,促进和带动海洋产业发展,协助威海做大“海”的文章。(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