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杨洪政:只要能帮,我会一直帮下去

2021-04-08 编辑: 宋倩

      累计服务117位老人,带给他们温暖的陪伴;对失去至亲的人做哀伤辅导,让他们走出悲痛;关心残疾老人,给他们送去辅助器具……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威海的村头巷尾,他叫杨洪政,是环翠区华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助老社工。近日,记者跟随杨洪政,体验社工们平凡又感人的一天。

      1997年,杨洪政的父母双双生病,他只好放弃原来的事业,专职在家照顾父母。那五年,杨洪政深深感受到疾病给老人带来的痛苦与孤独。父母去世后,杨洪政走上了关爱老年人的公益之路。

      不久前,杨洪政从我市2021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捧回“齐鲁和谐使者”的荣誉证书。记者见到杨洪政这天,他正要驱车赶往环翠区羊亭镇大北山村,看望86岁的老人于秋丽(化名)。

      “怎么上小板凳了?太危险了,我来!”下午2时许,一进门看到于秋丽踩着板凳在贴窗花,杨洪政赶紧上前扶住。虽然天气回暖,但老人还穿着厚厚的棉衣,行动更是不便。“你来啦,太好了!”看到突然出现的杨洪政,老人惊喜不已。

      回到屋里,杨洪政拿出体温计和血压仪,这是每次来看望老人的标准流程。“你试试吧!”杨洪政扶着老人的胳膊,把血压计交到了记者手中。

      “阿姨,您的高压是140毫米汞柱,低压是85毫米汞柱。”记者刚报出结果,老人就因为血压高有点慌神。“没事,你刚才出门活动了,所以高了一点。”杨洪政赶紧解释了一下,这才让老人的愁容消了不少。

      “和老人聊天得格外谨慎,起初我也什么都不懂,经常聊着聊着就惹他们不高兴了。”杨洪政说,做助老社工,最难的就是让老人接纳自己。

      杨洪政说起了曾经临终关怀过的一位老人于华(化名)。得知自己的癌症到了晚期后,老人情绪很差,谁的话都不听。于华的家人便找到杨洪政求助,杨洪政二话没说就去了医院。谁知道那天,杨洪政刚进病房,就被老人轰了出来。

      杨洪政见惯了这种场面,笑眯眯地上前坐在床边,握住老人的手说:“生气对身体可不好,叔叔。”霎那间,老人的脸色变得温和许多,眼泪开始往下掉。就这样一个小举动,让老人敞开了心扉,两个人足足聊了3小时。从那以后,杨洪政隔三差五去看望于华,最终让老人平静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以前你和大叔是不是一起卖豆腐?”“可不是么,以前就在那屋做豆腐……”在于秋丽家的几小时,杨洪政和社工一起给老人剪指甲、梳头发,带着老人回忆往昔美好的时光。杨洪政说,几年前于秋丽的老伴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因此他们格外关注她,经常来看她,帮她做哀伤辅导。回忆往事就是哀伤辅导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很多老人喜欢聊以前的事,这样能有效消除老人的负面情绪。现在,于秋丽已经好多了。

      杨洪政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电脑,每个帮助过的老人,他都留下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他的文件夹里,和于秋丽在一起的照片就有上百张。这不,他又拿出手机招呼于秋丽自拍,“阿姨,来,我们再照张相!”

      几小时过去了,杨洪政和几位社工就要离开。于秋丽握着杨洪政的手十分不舍,颤颤巍巍一定要把大家送出门,最后问:“下回什么时候再来?”杨洪政上了车,老人还坐在家门口的小凳子上远远注视着。

      老人的不舍,让记者心里一阵酸楚。一天的体验和记者想象中并不相同,剪指甲、梳头、聊天、拍照……做的都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失去了儿子和丈夫,独自生活在村里的于秋丽身体每况愈下,对“于秋丽们”来说,正是这些“小事”,为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送来了温暖的慰藉。

      “眼力见儿”很好的杨洪政一眼看穿了记者的心思,在回程路上也给记者进行了“心理辅导”。“陪伴对老人是最重要的,我会一直干下去。”杨洪政说,“咱威海像我们一样的民办非企业社工机构已经有30多家了,有证的社工也有2000多人。只要我们能帮,就会一直帮下去。”(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文 杨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