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荣成:主动靠上去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21-04-15 编辑: 宋倩

   

      瞅准群众“急难愁盼”,聚焦企业生产难题,党史学习教育一“开讲”,荣成市上下鼓足干劲儿,拿出一系列“民生大礼包”:农机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开展下乡年检服务20余次;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把安全送上门,为80余家企业进行安全诊断检查,整改问题隐患300余个;城投公司组建“一修哥”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等群体免费维修小家电、检修水电80余次……

      荣成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学做结合”,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基层“末梢”,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人回应、有人解决。

      创新形式 开展党史主题学习活动1600多场

      “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本期的‘红色印迹直播间’,今天我们讲讲胶东英雄沈秀芹的故事……”最近一段时间,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博支起手机支架,打开补光灯,为网友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红色直播”。

      对于红色胶东的历史,刘博“信手拈来”,在他的讲述中,一个个革命旧址、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桩桩英雄事迹,被修复、被重温……“红色直播”一经推出,就在荣成掀起了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的热潮,在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广泛传播。“红印迹直播间”系列节目登录众多宣传平台,收获了一大批观众,让更多观众了解我市的红色文化。

      “红印迹直播间”是荣成市创新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为了让书本里的“党史”焕发光彩,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荣成市巧借互联网+创新形式,开展“青年读党史、百年再回眸”“忆先烈 学党史”“英雄事迹进社区·忆苦思甜代代传”等各种线上学党史活动,让革命文物“说话”,让历史资料“发声”,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荣成市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据统计,荣成常态化开展各类党史主题学习活动1600多场次,覆盖群众10万余人。

      “双百”企业有了“贴心人”

      前段时间,荣成市在原有306家挂包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确定了100家骨干引领企业、100家重点成长企业作为本年度挂包对象,形成“双百”挂包格局。

      “32名市级领导带头挂包,150名各部门中层骨干重点挂包,‘双百’企业每家都有‘私人定制’的挂包服务方案和考核指标。”荣成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荣成市制定具体服务措施600余条,形成了“跟踪式帮扶”。

      “双百”企业有难题,182名挂包干部主动“接单”。有了这个机制,让以往企业有难题“上门”找干部,变成了干部进企业“早上门”、早服务。山东凯丽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林晓平直言:“以前是出了问题才想到‘麻烦’政府,没想到现在干部主动帮我们解决问题谋发展。”和林晓平一样,被挂包的许多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有了政府部门的主动服务,企业只管甩开膀子加油干!”

      “不仅利当前,更要谋长远。”这是荣成市实行干部挂包制度坚持的原则,“挂包帮”制定服务策略要精准,从根本上助推企业发展。制度推行以来,荣成已累计为企业解决559项“卡脖子”难题,申报政策项目208个、创新成果136个、引进536名优秀人才。

      一场全市范围的党史学习教育,为荣成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注入了新动力,各项为民服务项目持续升温。“我们对标全国,探索建立了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审批新机制。”荣成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人说,新机制规定,荣成范围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最长不超过12天,“这意味着满足条件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将按下‘快进键’。”

      此外,荣成市创新“网格式审批”“情景式审批”“保姆式审批”等多种形式,组建了35人的“上门服务”小分队,策划推出了“跨海登岛”送服务上门、“爱心陪伴”服务老年人等10余项特色服务举措,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儿。(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 通讯员 刘增光 胡思慧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