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科院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网络,网友们纷纷为他二十二载求学路的不易与艰辛而动容。

黄国平的母亲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离家,而父亲在家的时间也不多,即使是在黄国平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只是留下勉强可以治病的钱又离开。
即使是这样,父亲陪伴他的时间也不长,在黄国平17岁那年,父亲离世了。同年,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唯独剩下的那只老狗小花也不知何处所终。
“人情冷暖,生死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失去家人的黄国平,日子过得愈加艰难,下雨的时候,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寒冬腊月,身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炎热的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还好有每每考试后的领奖台和奖状给予他力量。
如今的黄国平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他终于走出了那个小山坳,而且,还在做着有意义且热爱的工作。
看完黄国平充满风雨泥泞的求学路之后,我看到了读书的意义: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自古以来,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的名人,无一不是通过读书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匡衡凿壁偷光读书,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学习,鲁迅嚼辣椒驱寒夜读,相声大师侯宝林为了读书手抄一部十几万字的图书……
然而,到了如今这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似乎都被藏在浏览器的搜索词条里,所以,会有人质疑读书的必要性。

其实,我想说的是,读过的书,也许不会一字不差地印刻在脑海中,但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提升认知,开阔眼界。
就像《视觉志》中写的那样: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早已融入骨子和血肉里,让你成为了今天的你!
没错儿,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究会把我们塑造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无独有偶,拥有着众多头衔的富兰克林,也是 “吃”书“吃”出来的——
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境贫寒,他把钱省下来用来买书。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老人,便把手中的面包递给她,但老人看富兰克林也食物不足的样子,便不忍心接受。
这时,富兰克林一边拍着书包说:“您吃吧,我有的是。”一边执意要把面包给老人。
老人接过面包后,只见富兰克林掏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老人问:“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富兰克林笑着回答:“书的味道比面包好多了。”
是啊,面包的味道吃进嘴里,进入胃中,影响一时,而书籍的味道吃进眼里,进入脑中,影响一世。
富兰克林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为成就之后那个拥有着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众多头衔的富兰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乎上有个提问:三十岁了想要奋发读书,改变生活现状,还来得及吗?
评论区里有人说,我今年四十岁了,如果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学习,一定比现在过得好;人说,假如你活到九十岁,那么你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你人生的前三分之一是探索,第二个三分之一可以用来奋斗,最后的三分之一可以享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读一本好书最好的时间是昨天,其次是此刻。
冰心在《忆读书》里教导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赵恒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所以,愿你终有一日,在书中寻得一片新天地,找到久违的自在与平静。(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梁甜甜/文 胡杨 梁甜甜/图)
-END-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董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