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从人工到自动,“气象风云路”日益通畅

2021-05-13 编辑: 仲鹤

【口述人物】

李强,男,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威海市气象局原二级调研员。20世纪80年代初至2021年,分别就职于石岛气象台、威海市气象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

威海设立气象部门已有60余年,在最近的30年里,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服务市民、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曾先后就职于石岛气象台和威海市气象局的一名气象工作者,我目睹了威海气象事业的发展,见证了气象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为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自豪。

艰苦岁月激情满怀,彼此像亲人一样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成为石岛气象台的一名测报人员。虽说早在1959年就有了威海气候站,但当时地级威海市尚未成立,气候站归烟台气象局管辖。

老一辈气象人都说搞气象有三苦——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当时我所在的工作环境,确实很苦。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气象工作并不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个冷门专业,社会关注度不高。由于气象观测需要相对开阔或空旷的区域,所以工作地点多选在岛屿和海边等偏僻地方,远离城市,生活单调、不便。

我们石岛气象台观测组当时有七八名工作人员,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省份,生活习惯不同,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气象台24小时都要有人值班,晚上,值班员自己做饭,餐具食材均自己准备;白天,大家在食堂轮流做饭。长此以往,彼此像亲人一样。平日里,大家常常在工作日或休息时聚在一起讨论业务,没有一丝保留,共同提升专业水平,而这样做的目的很单纯——多取得“百班无错情”的好成绩。

气象测报工作要求测报人员必须非常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数据,那个时期,我们主要是人工测报。一块观测场地,里面摆放着各种仪器仪表,可进行气温、降水、气压、湿度和地温等数据的观测。测报人员需要每隔1小时观测一遍数据并记录,如有特殊天气情况就增加观测次数。密集的观测频率要求每一次观测数据必须精准、连续,所以观测人员之间必须衔接紧密、关系融洽,保证工作的正常交接。

如今,虽然工作环境大大优化,但严肃认真、严谨负责、团结奋进的气象精神代代相传。更多的气象工作者将原来用在克服环境艰苦的斗志,用在了研究新设备、探究新课题上。

打赢台风暴雪保卫战,气象人功不可没

气象测报工作需要长年累月地面对一堆枯燥的数据,周而复始地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我在石岛气象台工作时,我们已开始每小时给大连、青岛、济南、文登等机场发送气象航危报,为军事、航空及其他部门提供有一定时效并适合气象保障任务要求的专用天气报。1991年,我从原单位抽调到刚成立的威海市气象局工作,而在此之前,威海市气象局由烟台市气象局管辖。威海成立自己的气象局,既是服务社会发展之需,也是地方政府的迫切要求。

在一些人看来,气象工作不过是预报明天下不下雨、出门用不用带伞罢了,其实,隔行如隔山。随着我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气象预报的作用愈发凸显。

1992年,一场强热带风暴影响我市,市气象台成功做出了预报,并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及时通知了各级相关单位,特别是对海区、港口、码头进行了提醒。由于通报及时,措施有力,让台风涉及的区市和海上作业渔民、渔船成功避险。事后,市气象局收到一些区市的表扬信,并在上级的年度总结会上被表彰。当时大家真的非常受鼓舞,干劲儿更足了,因为看到了气象工作得到社会的更多认可。

还有2005年那场大家都忘不了的特大暴雪,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准确做出了预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在随后连续23天的降雪天气中及时预报天气情况。精准的预报,成为当时抢险指挥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新技术融合应用,气象预报更精准

传统的观测手段主要依靠观测员在规定的固定时刻进行人工观测、记录、发报。测报员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去观测场地一个个记录数据。人工记录数据工作量大压力也大,要求测报工作人员必须严谨,一点差错不能出,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数据,可能就会影响到航班的安全飞行、港口渔船的安全航行,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观测人员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很大。

我们有些老同志,虽然已经退休多年,还是有神经衰弱的老毛病,这是我们这一行的“职业病”。以前工作下班后,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上班时记录的哪一组数据是不是精准?有没有给机场发航危报?航危报上的数据有没有错?和同事交接工作的时候说没说清楚情况?

2000年之后,自动观测技术发展迅速,人工观测逐渐被自动观测所取代,解放人力的同时实现数据连续观测和记录。

2004年开始,我市大范围建设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这种无人站仅需太阳能供电即可保证不间断观测并上传数据,我们平时留意的话,可以经常在路边看到这样的气象站,比如市人民广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等地都有。

除了地面上的自动气象站,特种观测技术也发展迅速,比如卫星观测和雷达观测。我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于2014年投入业务运行,可以实时监测云中降水、径向风等,每6分钟出一组数据,对短时临近预报、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各种气象观测站点114个。

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数值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是通过大型计算机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计算出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数值预报水平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模式优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能力强了,计算的速度快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能够被快速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提高了数值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当然了,预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以及长期不懈的学习研究和总结,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

尝试“干预”天气,人工增雨(雪)常态化

观测天气是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生产,我们开始尝试“干预”天气,人工增雨(雪)。近几年,人工增雨已成为我市气象部门一项较为常态化的工作了。

人工增雨看起来挺简单,其实它对天气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在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层积云或中云族中的高层云较为适宜时,才能进行增雨作业。

别以为火箭弹升空很容易,发射前要经过工作人员严格的数据测算和资料分析,除了关注卫星云图、雷达数据,还得结合发射地点的天气情况等等。除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和空管部门沟通,每次发射火箭弹之前,通过电话与空管部门确认,只有作业区域安全才能实施作业。

记得有一次市气象局的几个同志夜间前往增雨点进行增雨作业,却遇到一枚质量出现问题的火箭弹。火箭弹未成功发射升天,却在地上乱窜数秒,幸亏深夜路上无行人,未造成人员伤害。虽然这种情况极少,但也说不好数千枚发射弹会不会遇到一枚有问题的,这项工作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凌晨出发赶往增雨点,装弹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至天气情况符合增雨作业条件。在指挥中心的一声令下,火箭弹冲破云霄。这个时候淅淅沥沥的雨水,便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2021年初我退休了,但心还在气象工作上。每天,看看我市气象台播报的天气预报都觉得很熟悉、很温暖。我希望新一代的气象工作者,传承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气象工作精神,认真、负责地服务人民,也希望我市的气象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颖/文 姚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