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学党史、办实事”我们这么干丨想企业所想 当好企业“贴心人”

2021-05-25 编辑: 宋倩

 

      练就全职“店小二”,市委台港澳办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对接高精尖人才,市科学技术协会积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走南闯北多方联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线上线下为企业与人才“牵线搭桥”;紧盯企业需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助推退役军人顺利回归社会……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各级各部门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服务“贴心人”,帮助企业解难题,促进企业快发展,在全市“学党史、办实事”服务发展视频现场推进会上,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市委台港澳办:

      急企业之所急 建立常态化“服务包”

      今年一季度,富士康与惠普“联姻”入住高新区的好消息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而这对市委台港澳办而言,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市委台港澳办主动靠前服务,赴与富士康相关联的企业座谈、调研,赴烟台学习服务富士康产业园区的经验,与高新区一起研究服务富士康、壮大打印机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只为让企业“宾至如归”。

      为芯长征、万丰镁业等企业协调绿色通道,帮助重要专家回国;为卡尔电气、北洋集团等企业牵线与有关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恒科精工有限公司与英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对接谈判,探讨共同投资成立生产光刻机公司……为推动威台港澳经济融合发展,市委台港澳办还练成全职“店小二”,全方位“陪伴”企业,不论是否是台港澳资企业,不论是否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只要企业有需求,都全力以赴做好服务。

      服务企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关键是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服务机制。为此,市委台港澳办编撰了《威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政策汇编手册》,发放到每一家台资企业,促进台商台胞与威海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出台《市委台港澳办企业联系制度》,每位干部职工联系1-2家企业,不定期走访,解决实际问题。

      翻开市委台港澳办今年的“日程表”,狠抓“双招双引”的工作同样被标为“星级”任务。在搭建高质量平台载体方面,市委台港澳办促成了全国第十八届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学术会议及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展示会在我市召开,并将我市设为常驻会址。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大台湾世新大学等台港澳知名高校与我市高校、企业的合作,邀请台湾大学生来威实习、就业、创业,引进相关人才;推动我市高端优质园区与香港科技园等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市科学技术协会:

      用好人才库 帮助企业利润近5倍增长

      5次成功承办院士专家暑期疗养考察活动,是全省最多的地市;积极对接省级学会,省自动化学会连续三年在环翠区开展助力活动;成立校企联合新型学会,搭建优势叠加、要素集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科学技术协会坚持人才为本,以“高端智力”为突破口,用好“国家队”“省队”“市队”,做好“聚智汇力”的文章。

      为了对接高精尖人才,市科协坚持“眼睛向上”,建立人才库,加强与来威的43位院士、168名专家对接信息、沟通联系。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人才库,市科协还促成了陈松林研究员与我市企业的“牵手”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瓶颈问题,使企业利润实现近5倍增长。

      市科协还积极对接省级学会,省自动化学会连续三年在环翠区开展助力活动,为新北洋数码科技等10余家企业解决了60多个技术难题。今年,市科协又为文登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争取到省汽车工程学会,促成了天润工业等4家企业与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促成天润工业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联合攻关“汽车电控悬架控制器ECU平台”研发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不仅精准对接远在“天边”的技术人才,近在“眼前”的人才也要加紧联系。市科协聚焦威海优势产业发展,依托驻威高校,成立校企联合新型学会,搭建优势叠加、要素集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继市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会成立后,今年初,市科协又组建了市复合材料学会。目前共设立学会服务站9个,直接服务企业160余家。

      用好人才库,市科协也不忘大力推进技术和学术发展,用科技推动企业、进而助推我市经济发展。市科协举办4期专利技术应用培训班,集中辅导全市科技型企业,并成立了专家服务团队,一对一精准指导。截至4月底,注册企业已达219家,培育重点应用企业41家。其中,荣成华东锻压机床等16家企业纳入全国专利应用典型案例库。

      “我们还利用多个论坛、座谈会,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成功承办第22届中国科协年会海洋智能制造与智慧海洋(威海)论坛,搭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平台,助力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并邀请航天领域院士专家到拓展纤维考察座谈,推进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与拓展纤维的合作。今年继续做深做透做活做精年会的“后半篇”文章,深入对接与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协助推进意向合作项目落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线上线下同步招聘 打出招工引才“组合拳”

      “今天,人社君为大家带来人社公益网课回放第二十七期,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政伟为大家带来《就业失业政策讲解》……”5月20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微信官方账号,推出最新一期就业失业政策讲解。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人社局用好内部资源,用活外部资源,创新多种形式,打出招工引才“组合拳”,将线上搭台与线下招引相结合,推动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全力解决我市人才和劳动力引进难、留不住的瓶颈问题。

      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市人社局全系统干部职工对口联系服务千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完善人社服务专员制度,建立全员对接高校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对接联系不少于600所院校,引进毕业生来威实习见习和就业创业,形成“市区协调联动、政企密切配合、全员招工引才”的工作新机制。

      “我们还先后组织‘1+4+N’创新平台成员单位及重点企业等89家单位负责人,参加招才引智高校行、名校人才直通车、黑龙江高校专场招聘会等校招活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经累计组织专场招聘30多场次,达成毕业生引进意向1644个。

      线下加紧校企精准对接,线上也加快打造“云平台”步伐。市人社局加大“威海就业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力度,4月份入驻人社部全国统一招聘平台“就业在线”,扩大平台知名度和覆盖面。不断完善智能检索、精准画像等功能,举办网络招聘会63场,创新开办69期“威海云招聘”直播,吸引求职者观看146万人次。

      市人社局还强化推进跨区域劳务合作。今年2月至4月,市人社局党组班子成员分别带领缺工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赴全国多地开展劳务对接活动,累计在11省建成劳务合作基地31处,形成了劳动力引进长效机制。同时,市人社局还研究放宽招工奖励政策条件,引导鼓励市场化招工,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招工优势。今年,已有133家机构为2400多家企业招用员工1.14万人。

      人才引进来,也要留下来。市人社局开展春节“稳岗留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54家企业培训在岗职工7435人,外地员工稳岗率达95%以上。与此同时,组织1715名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性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缺口,截至4月底,全市企业新招用且首次参保职工1.8万人。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搭建退役军人与企业“就业桥梁”

      退役之后,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每一个退役军人的心头。我市现有退役军人11.4万人,为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退役后的生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

      最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了解到威海海王旋流器和新北洋两家企业,急需电气操作员的信息,专门开设了电气技能培训班,召集50多名有意向的退役军人集中培训了3个月之后,全部考核合格,顺利上岗。

      “我们会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们把培训种类在过去单一的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应性培训和创业培训两大类,培训内容也从面点、钳工等13种专业,拓展到无人机驾驶、电子商务等32种专业,同时增加了实际操作课程,促进退役军人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12场次,培训退役军人1078人,真正做到培训一个、成才一个、上岗一个。

      为帮助退役军人顺利回归社会,给企业搭建用工平台,如今,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已成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库”,建立军创企业联络员制度,建立军创企业信息库……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退役军人打造就业“直通车”,为军创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为退役军人与企业之间搭建“就业桥梁”,帮助退役军人顺利找到自己创业就业方向和下一个人生目标。

      创业思路有了,没有融资依然寸步难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用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基金,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先后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15家金融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军创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供多途径、多领域的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应贷尽贷”。目前,已为168家军创企业解决扶持贷款3235万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障企业正常发展。

      ■记者手记

      提供更多“没想到”的“超值服务”

      “学党史、办实事”服务发展视频现场推进会上,企业负责人除了“谢谢”之外,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想到”,“没想到科协工作人员在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没想到人社部门3天时间就为我们输送了320多人”“没想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又领着我们到了银行”……一个个“没想到”背后既表达了企业的感激,也道出了对这种“想不到”服务的期待。

      “没想到”三个字,说明部门服务超乎了企业预期,这样的“超值服务”不仅需要“急企业之所急”,还需要“想企业之所想”,考验的是不仅是态度、担当,更是能力与智慧。在服务企业时,能办事、主动办只能算基本要求,办成事、解了难才是真正的服务到位。

      “超值服务”需要下更大功夫。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也要坚持责任问题化、问题责任化,各级“领头雁”带头落实好包挂企业制度,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轻骑兵”,在政策落实、配套服务、技术对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以不断提升的能力水平,带来更多让企业“没想到”的“超值服务”,在更高层次上为企业解难题、促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宫子媛 于淑仪 杜晓莹/文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