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到2025年,威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将超110亿元

2021-05-29 编辑: 时英艳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初佳伦)5月27日,市新闻办召开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总体目标。据了解,到2025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将达到110亿元以上,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全市科技服务业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远超“十三五”末水平。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力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创上取得突破,在国家农高区争创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市科技局副局长赵静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构建起以高新区、农高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园区为重要支撑,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我市将以“三个深化”为抓手:深化对日、对韩科技合作,打造面向日韩科技合作“桥头堡”;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暖温带海洋大气环境综合试验站等大科学装置纳入胶东一体化布局;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吸引沿黄流域科技资源向我市聚集,打造以海洋科技、日韩合作为特色的重要节点城市。

      汇聚胶东乃至国内外各方创新资源,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这个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我市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这一目标。

      为此,我市将发挥好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引领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灯塔效应”,统筹全市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完善“1+4+N”创新平台体系,继续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健介绍,“十四五”期间,市产研院将充分发挥牵头引领作用,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十优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平台体系内各个平台作用,有效扩大创新供给、深化创新融合、优化创新生态,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为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我市将布局1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的共同体,引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100个以上,遴选200家以上“双百工程”企业纳入黑马加速计划。同时,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00家,支持在市外乃至海外设立“飞地”新型研发机构等目标,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威海模式”。

      营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赵静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对科技型企业、人才开展梯次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快速成长。

      针对科技型企业,我市将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工程”,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针对科技型人才,我市将继续优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持续打响“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引才品牌,依托国家、省及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加强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梯次培养、精准引进。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朱复刚介绍,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解决好人才的问题,市人社局将从“引进”“培养”“服务”三方面入手,助力科技创新。

      围绕重点领域吸引集聚创新型人才——我市将打造用好“英创会”等特色引才品牌活动,设立海内外引才工作站等多元化引才平台,实施“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威海籍青年人才回威行动等举措,延揽更多优秀人才来威就业创业。

      围绕人才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开发——我市将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名以上,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才生态——我市将加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全域布局人才驿站,逐步建立专家服务基地、人才驿站等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示范引领的服务网络,打造拥有更高服务效能的“人才之家”。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年均促成百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科技创新成效,关键要看成果转化路径顺畅与否、转化成效是否实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聚焦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

      聚焦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发展,市科技部门将建立完善“卡脖子”技术库,全面推开重大技术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量大面广行业技术需求,每年精选凝练、择优论证开展“揭榜制”项目。同时,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衔接,将威海打造成为国家项目验证、熟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在此基础上,我市将继续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每年布局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项以上,继续实施好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材料、海洋科技、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培育和引导计划,“十四五”期间,争取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00项,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达到50项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建立更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当前,市科技部门正在实施“红舵引航工程”,将党建工作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步推进,促进“三进三访”“育鹰计划”“科技服务大讲堂”“科技服务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有效开展,促进“科技服务讲师团”加快组建,进一步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科技服务业创新支撑能力。

      党员干部服务要走心,大数据库服务要“上云”。眼下,我市正建设完善科技大数据库,建好用好高新技术市场、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库等,争取“十四五”期间入库成果达到3万件以上,为全社会提供线上服务,使创新链供应链需求对接更加便捷高效。

      赵静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计划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00项。力争到“十四五”末,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院所达到70所,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600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突破600项,院士工作站建设数量稳定在40家以上。持续发挥好“中科院—威高计划”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更多以产业为主线的组团式产学研合作平台。(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