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在发展绿色化方面争当排头兵——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美丽城市”

2021-06-12 编辑: 仲鹤

“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必然要实现精明增长,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经济。

又是一年消暑季。沿千里海岸线一路走来,崭新的风景映入眼帘,从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到入选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精致城市与美好生态在我市和谐共生。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共威海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如今,我市沿着总书记指明的道路奋勇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争当发展绿色化排头兵,让生态更加美好、经济更可持续、城市更为宜居,走出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 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威海生态环境优良,素以“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风貌闻名遐迩。其中,有自然赋予的“天生丽质”,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精梳细扮”。

长期以来,威海决策者始终保持“生态立市”的坚强定力,把生态优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四最”要求,提出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最集约的资源利用、最严厉的责任考核。

2021年5月11日,省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我市,开展为期20天的督察。这既是对我市工作成效的检验,更是对冲击更高目标的再动员。

面对更高要求,我市拿出了最坚决态度。动员会上,我市明确表态,要加快整治环保领域突出问题,努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召开一个月时间内,市委书记张海波,市委副书记、市长闫剑波多次深入一线,实地查看海岸线环境整治和污水、废气处理等问题,现场分析症结,研究治本之策,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每一件生态环境同题。

基于实践中总结的优秀做法,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深入细致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化解存量问题,更从源头治理人手,把好做法转化为好制度,真正让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赢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第四届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上,比利时法兰德斯中国商会行政总裁、欧盟中国贸易协会秘书长宋惠安如此评价:“威海在生态领域取得的成就,即便一些国际大都市也无法企及,我们非常乐意学习威海的经验。”

美誉背后是笃行。三年来,我市密集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加强污染原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威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引导全市各级各部国门积极参与。科学精准的考核“指挥棒”下,全市上下凝聚前所未有的工作合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市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入选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是全省“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唯一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级市,2020年水环境达标指数全省第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人大土壤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均圆满超额完成。以生态环境满意度民主测评全省第1名的成绩,我市打造出生态文明建设“威海范本”。

推动绿色转型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距端午小长假还有10多天,环翠区孙家疃·哈雷驿站客房就已被预订一空。自从搭上“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这条”风光路”,孙家疃·哈雷驿站也迎来了“高光时刻”,来这里的自驾游游客明显增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市,山海岛泉资源丰富,千里海岸线蜿蜒旖旎,具有践行“两山”理论的天然优势。三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最集约的资源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5月1日启动的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就是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实践。这条创下多个“全国首条”的公路,串起我市近千公里海岸线和西部昆嵛山、大乳山等山景线,启动首日就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带动全市旅游业实现大幅增长。

据统计,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纳入检测的19家收费景区(点)接待游客74.64万人次,收入5700余万元,同比增长均超250%。放眼全市,道路两旁服务设施完善健全,海岸线与环海路交相辉映,一幅“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走”的美好生态,正对全市人民和外来游客形成更强吸引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市紧紧扭住“全面”这个关键词,一体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在保护中开发好生态资源,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企业生产造成的废水处理后能用来做什么?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炜至少能给出3个答案:车间地面清洁、厂区绿化灌溉、生产再利用。不仅“一水多用”,对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固体废弃物,拓展纤维同样全部回收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循环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春潮涌动。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14个产品人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名单,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向绿色制造迈出了坚实步伐。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的乐章,在更多领域奏响。我市全面完成“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工业生产、清洁供暖等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提前两年完成煤炭压减任务的地市,2020年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21.1%,产业、能源、运输、农业结构显著优化,绿色动能在全市澎湃激荡。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制约,既要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经济增长,还要以更少的资源环境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市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完成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220个,同时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将全市工业企业纳入评价范围,实施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真正达到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

全民共建共享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发展绿色化这一重要任务,最终要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把城市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站在临港区汪疃镇和蔄山镇制高点远眺,满目绿意萌动。在这里,12处废弃矿山已有3处成功销号、9处完成初验。亲身参与一座座矿山复绿,山东地矿六院部门主任王大为对威海更有归属感,“现在上山,满眼都是花草树木,老百姓满意,我们也特别自豪!”

不远处的环翠区嵩山街道,石窝变剧场的点睛之笔同样写进了百姓心坎里。这处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的废弃采石场经过修缮,成为国内首个利用采石场改造的露天剧场,改善了周围生态,一举成为上千名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我市深刻理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沿海防护林修复等工作为抓手,大力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年来,星星绿意蔓过一片又一片青山银滩,也深深根植到越来越多市民群众的心底。

5月29日,60多名志愿者从长城爱心大本营(高区基地)徒步前往小石岛海滩。一路走来,他们拾起沿途杂物,留下一片整洁。“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传递正能量,呼吁更多人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志愿者刘馨丹说。

我市生态环境之所以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靠的是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一代又一代威海人孜孜不倦的建设保护。

早在2018年,我市就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一份《关于开展绿色创建行动,推动美丽威海建设的意见》,将全市各级生态环境、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紧紧相连。基于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环保小卫士等创建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纽带联动越来越多社会群体共建共享。

政策一以贯之。生态环保目前已成为全民共识。在威海,学生环保教育普及率、环境信息公开率、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比例均达到100%,环保志愿者无处不在,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奔走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成为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人人环保、全民环保、主动环保的全民行动体系正在形成。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眼下,威海正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着手,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城市“成长坐标”。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海岸带保护等内容“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的宏伟蓝图,正一步一步成为美好现实。(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沈道远/文 杨正/图 通讯员 王厚海 赵光连)

■“我们这三年”亲历:

蓝碳科研团 在这里扎根“种草”

6月5日,天还没亮透,南海新区海韵路昌阳河大桥西侧的盐沼滩涂就迎来一批年轻人。一直忙到红霞漫天,他们才结束了在这里“种草”。

“完工!”从滩涂里走出来,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累得有些直不起腰,额上淌下豆大的汗珠,脸上却笑意盎然:“今天种下了6000棵秋茄胚轴,这可都是开展蓝碳植物种植实验的好苗子!”

包括丛永平在内,蓝色经济研究院还有20多名年龄在30岁上下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不仅年轻,还都是高精尖人才——毕业院校多是中科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

这些高材生为啥不选择留在北上广等繁华的大城市,反而来到威海,终日在盐碱地上“种草”?

“这几年,从国家、省里到咱们威海,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我就想扎根这里,为环境保护做点事。”2016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丛永平得知威海新建一所蓝色经济研究院,立即从上海回到威海,想为家乡环境保护作贡献。

“以海带为例,把养殖过程中海带储存的碳汇计量成自愿减排量,拿到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我们威海的海带养殖企业就能增加一部分收入。”说起这项研究成果,丛永平满脸自豪。现在,在团队努力下,一份完整的海带养殖碳汇计量方法学、交易体系已经制作完成,只等在国家完成备案了。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中,每一次研究都需要科研人员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做大量调研,苦和累是常态。为确保调研成果有效,每一次实验的数据必须精而又精。丛永平记得,有一次,自己为了一项数据,在单位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之间足足跑了几十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眼下,蓝色经济研究院的重点工作——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他几大基地也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同时,蓝色经济研究院助力南海新区集中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有效推动了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壮大。

终日在盐碱地接受风吹日晒,但丛永平从不觉得枯燥,总有些时刻,会给他注入新的动力。当新朋友到访,他会兴奋讲述起在盐碱地“种草”的故事——近2年时间,许多海洋碳汇物种如柽柳和翅碱蓬被移栽过来,原本地表裸露、盐度高、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段,被海洋碳汇物种覆盖,已是满目生机盎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