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在治理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六治一网”擦亮“幸福底色”

2021-06-12 编辑: 仲鹤

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必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近几年,威海又捧回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以往因良好生态而被人熟知的这座海滨城市,如今又因优秀的社会环境,再次吸引了全国目光。

三年间,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创新推行政治(党建)引领、自治基础、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信治激励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走出一条沿海城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色之路,让这座城市的群众拥抱满满的幸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蓝图,中共威海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将治理现代化纳入未来威海的发展规划。展望“十四五”,现代化治理模式始终伴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精致城市建设最生动直观的注脚。

人民城市为人民 “六治一网”精准破题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建设,怎么治,才更加鞭辟入里?怎么管,才更加宜住宜居?

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2019年4月,“六治融合、一网联动”的整体思路出炉,威海探索推进社会治理新模式,擦亮精致城市建设底色。

新的治理模式聚焦“人”的幸福,调动“人”的力量,将治理难点与威海的经验和基础相结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随后,由市委副书记担任小组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专项小组成立,《关于全面推行“六治一网”模式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6部门牵头,34个专项小组成员协同推进,推动各方面资源力量由“各自为战”向“融合治理”快速提升。

仅一年时间,2020年6月、11月,两次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20个典型样板,50余个创新经验、10余种城乡治理模式成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市推广,“六治一网”模式在各领域落地生根、扩枝散叶。

数字永远最有说服力。三年来,一组实实在在的“幸福足迹”刻录下全市社会治理的“精致变迁”。2020年底,全市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万件,全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24个城市街道全部建成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安全感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

三年里,“六治一网”也逐渐成为精致威海社会治理的一张特色名片,走出威海,走向全国。

全省“红色物业”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座谈会等先后在威海召开,信用体系建设经验被中央改革办评为全国改革典型案例,1月24日,“六治一网”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经验又成功入选全国“2020社会治理创新十佳示范”,成为全省唯一地市级社会治理案例。

党建引领一“网”支撑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98.8%!这是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今年以来保持的物业缴纳率。对于这个商住混合的老旧小区来说,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数据,更代表着群众的认同和满意。

基层镇街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桥头堡,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便拿到打开社会治理大门的“金钥匙”。而党建,正是威海“前线”指挥、“堡垒”建设的“主心骨”。

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威海将党组织的“触角”从社区下沉到小区、街巷和楼栋,辐射到具体住户和居民,推出“党建+红色物业”治理模式,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到“最后一米”。

一连串近乎“完美”的数字,体现出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全市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由原有的80%提升到100%,业委会、物委会总体覆盖率由27%提升至93.8%,市级物业投诉率从7.2%下降到历史性的0.4%。

在此基础上,全市建立起“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物业管理+执法”联动机制,成体系打造一站式调处中心,先后实施30多个“党建+”项目,精准化解城市居民“身边的烦恼”。

党组织为基层治理“引路”,活跃在全市的7000余名网格员,支撑起整个社会治理大格局。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最近和平路边一块废弃空地“大变样”,不仅新建了一个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小亭子,还安置了智能垃圾分类箱,变得干净整洁。

变化源于环翠区环翠楼街道西门外社区网格员孙刘岩的“指尖”。在巡查中,孙刘岩发现这处卫生死角后,将信息通过“威海网格化APP”上报到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这条信息引起了该中心的重视,经研判分析,环翠楼街道多方查证空地产权,查明废弃原因,并着手改造工作。

三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服务工程,将全市划分成为7000余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和辅助力量,有效整合分散在各个系统领域的治理资源,为社会治理深入实施提供坚实“底座”。

每个走到基层的网格员,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力军”。截至4月底,全市网格员共采集基础数据478万条,协助处理城市管理、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治理事项78万件。

着眼于以往各平台连接不通畅、资源不共享、机制不健全的“中梗阻”,威海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龙头,依托城管数字平台和“六治一网”网格员系统,打造起“1+2+N”的民生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威海还将“精致城”植入“智慧芯”,开展“智慧小区”“智慧渔港”“智慧警务”等十余项示范工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起立体化安防体系。

建成全国首张覆盖全域的无线宽带集群通信专网,建设全国首个城市全域巡航无人机系统,率先创建“无感入住”网约房管理模式……数据赋能,正与党建引领和网格支撑一道,持续夯实社会基层治理的根基。

激发社会治理各类要素潜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威海模式

每月1日晚,走进荣成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文明实践讲堂里总是亮堂又热闹。200多名志愿者围坐在一起,谈的都是村子建设服务的大小事。

“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人人干、抢着干!”东岛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俊军这样说。3年前,他们村还是挂了名的“挠头村”,现在却拿到了省级文明村的称号。三年巨变,“药方”就是“信治”两字。

城市的“里子”,需要市民共同培育。三年来,威海将信用体系作为破解全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信用“五进”活动,用一个个信用“小切口”做好群众参与治理“大文章”。

三年过去,“海贝分”成为市民的“第二张身份证”,800多个村居组织实施起信用管理,“信易贷”“信易游”“信易调”等66项信用惠民政策先后出台。在威海,守信者处处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

诚信逐渐走近群众,文明美德之风也在整个社会氤氲。

“快进来喝杯水、歇歇脚。”路过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雷锋驿站小屋,志愿者的招呼总是那么热情。小屋不大,但爱心满满,图书漂流、爱心理疗、爱心理发等暖心服务应有尽有,为服务这座城市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带来别样温暖。

行走在威海大地,到处可见的是身穿红衣的志愿者身影。以信用体系继续放大道德效能,三年来,全市登记2000多个社会组织、4000多支服务队,注册志愿者数67.7万人,平均每4位威海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文明志愿之风吹向全市,推动城市文明由“外在行为”向“内在修养”拓展延伸。

而面对“靠法律惩戒成本高、靠道德约束力度弱”的问题,威海先后出台《威海市信用积分惠民政策清单》等配套文件,将村规民约“上栏上墙”,将道德约束上升成为制度保障,以法治思维推动城市治理向现代化推进。

“德、法、信”融为一体,将无形的内心约束转化为有形的行为规范,三年来,共治共享的理念早已深入290万人的内心。威海,正在从城的精致向人的文明发展,从城的精致向人的幸福迈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李万玉/文 杨正 朱春晓/图)

■“我们这三年”亲历:

选好业委会,日子真不“糙”

公共绿地花团锦簇,假山小桥水流潺潺,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最近,谈到居住环境,环翠区环翠楼街道西门外社区环翠花苑小区224户业主走到哪夸到哪。用他们的话说,小区整体环境变化那叫一个“翻天覆地”。

满打满算不过200天,小区变化咋这么大?业主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选好业委会,日子过不‘糙’!”

“业委会”这词在全市并不陌生,可对环翠花苑小区还是个新鲜事。去年12月底,小区老党员徐克泉牵头筹备了两个月才正式建立。

刚接手小区,各种问题结成一团乱麻。公共绿地被部分业主私自占用,乱堆乱放随处可见,市长热线投诉率占了整个社区的一半。先改哪个?这事儿还得大家来商量。

徐克泉和业委会成员在小区不同角落竖起了8个建议箱,没过几天,600多条建议像雪片一样飞来。经过细细整理,痛点找到了——小区无花果树破坏了防水层,地下停车场因常年漏雨,成了“水帘洞”。

可一说要清理果树,居民中立即冒出了“钉子户”:“都种了十多年的树,夏秋能吃果子,还不占道,为什么要砍?”

“既然意见不一致,那就挨家挨户来商议。”徐克泉说,从2月开始,近一个月的时间,他都在找居民“唠嗑”,不管是业主家里、小区门口,只要能看见业主就马上凑上去,有时晚上7点,他还在居民家里。为了让大家统一意见,他还组建了微信群,动员全体居民投票,公平“决议”。

3月底,小区改造轰轰烈烈展开了。业委会成员齐上阵,清理了500多棵影响地下车库漏水的树木,还修缮了喷泉和流水小桥。在业委会的带动下,小区业主们也纷纷撸起袖子,把原本杂草丛生的公共用地建成了锻炼场地和居民活动中心。现在的环翠花苑小区,才真正有了“花苑”的样子。

不仅要环境好,日子也要过得舒心。徐克泉介绍,业委会还针对物业服务的问题制定了工作机制和具体方案,同物业公司向居民们发出了“先服务后收费、满意后再缴费”的服务承诺。

“以前的环翠花苑小区,日常管理工作难做,物业费收缴困难。如今,各楼有了楼长,有些单元还配备了单元长,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区。”西门外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丽娜说,正因为有了业委会,居民、物业和居委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最近,业委会又开始盘算新的事儿了:要修整消防设施和破损路面,再给小区居民建一块喝茶拉呱的地儿,让大家过上“家门口就有花园会客厅”的日子。(Hi威海客户端记者 雎琼/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