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环翠区:精致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2021-06-15 编辑: 宋倩

      

      环翠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牢攥紧“群众路线”这个拳头,加快推进产业强区、科创兴区、精致靓区、生态立区、幸福城区建设,聚力攻坚“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协同、信用融合、网格支撑的“五位一体”社区治理新模式,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首善之区全新局面。

      小巷管家 管出居民自治大格局

      不少社区都被小广告所困扰,但在古陌社区,这些“城市牛皮癣”早就不见了踪影,因为这里有一支小广告的“克星”——小巷管家队伍。

      社区居民孙淑彩成为小巷管家后,就跟小广告较上了劲,每天盯着社区监控查看,终于揪出了“始作俑者”。作为小巷管家,她平时的职责可不止是这些,日常巡查、卫生清理、组织志愿服务……整日奔波在街头巷尾,为辖区居民提供各类精细化服务。

      让居民成为社区“当家人”。三年来,环翠区不断创新居民自治新方式,抓住“人”这个关键环节,激活了城市治理的“造血细胞”,广大基层群众正凝聚起日渐强大的合力。

      目前,环翠区各社区以网格化为依托,以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小区治理,培育发展以社区兼职委员、网格协管员和楼长、单元长3支队伍为骨干的“社区通”小巷管家居民带头人队伍,探索推广社区居民公约和“自治议事会”制度,通过契约化管理、规范化决策助推民主协商、居民自治,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红色物业 助力基层治理水平大提升

      在海源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内,几张老照片再现了社区产权制度改革初期的样貌:基础设施陈旧,汽车随意停靠,社区活动少。怎样改善这一局面?在不断摸索中,海源社区找到了答案:红色物业助推社区升级。

      “我们先是打造全生态小区景观和休闲场景,然后建立上门维修、困难群体关爱、亲子课堂等8大类亲情服务菜单,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红色物业带来的贴心变化。”大川物业经理刘洪刚说,多年来,他们始终保持居民基本零投诉和物业费缴纳率99%以上的纪录。

      这样的基层治理成就在环翠区像雨后春笋般出现。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环翠区不断深化提升红色物业品牌,全面落实“红色物业标准15条”,建立“红色物业党建联盟”“红色物业联席会”等制度,建设物业服务“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责任区”70处,累计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127项,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中心,以党建引领带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相关部门和广大居民共商共建小区事务的新局面,小区精致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区住宅小区物业公共服务费平均收缴率提高至84.5%,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

      信用五进 “融”出社会好风气

      “我们社区是商居混住社区,曾经商户和居民水火不容,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商户和居民不足10%。去年以来,我们结合信用进社区,将信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有效化解了商户和居民间的矛盾,社区事务参与度猛增到90%。”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丛翠霞说。

      城市社区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社区居民共治,共同打造精致生活空间?这是作为威海主城区的环翠区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环翠区破解了‘社区干部加油干,群众揣手一边看’的难题。”环翠区相关负责人说。

      环翠区发挥好信用的杠杆作用,出台《环翠区信用“五进”工程行动计划》,推进信用进企业校园、进机关、农村、社区,突出信用“五进”融合推进,打通“五进”壁垒,拓宽应用场景,推动信用体系在生产圈与生活圈的相互延伸、双轮驱动,自治、法治、德治梯次融合推进,逐步实现信用全社会覆盖、全场景应用。

      面对有人在单位表现突出,回到社区就成了“隐身人”以及社区的信用“小积分”与市级、区级的“大积分”不能互通互认等实际问题,环翠区以城市社区为突破口,打通信用“五进”之间的壁垒,推动社区与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领域诚信表现互促互补,为社区治理注入诚信基因,让广大群众不仅在单位是好员工、好干部、好老师,回到社区更是好市民、好邻居、好榜样。“信用‘五进’,让信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打通信用体系的生产圈和生活圈后,‘两圈’信用积分可互认互换,这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有信用意识。”北门外社区居民孙晓丽说。

      吹哨报到 让群众诉求快解决

      “我们遇到麻烦事,社区解决不了就向中心‘吹哨’,很快就能处理好。”在鲸园街道,不少居民对“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竖起了大拇指。

      日前,居民反映光明社区一居民楼前门市房声音嘈杂扰民,因为社区没有执法权,一直对此无可奈何。于是,鲸园街道通过“吹哨报到”工作机制,集合了环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鲸园所和市公安局环翠分局北沟街派出所共同解决,为事情画上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

      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合唱”。去年开始,环翠区大力推行网格化+吹哨报到工作机制,按照“1+9”的模式建设了区、镇两级的网格化治理暨吹哨报到全响应中心,攥指成拳,解决了一个个社会痛点。

      “我们以区级中心为指挥部,以社区网格为枢纽,纵向贯通区、镇街、村居、网格四级,横向联通71个职能部门,实现了群众诉求‘云上’流转、社会治理‘全网’联动。”环翠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谷佳丽介绍了“吹哨报到”运行模式。

      以“哨”为令,闻“哨”而动,鲸园街道打造了早市服务中心,一改早市噪音扰民、污水横流的脏乱场景;大世界步行街安装了软体式交通锥,解决了停车难这个“老大难”……去年以来,环翠区吹哨报到机制处置各类事件30余万件,99%的群众诉求化解在网格内,全区治安形势持续优化,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7.22个百分点,实现“十连降”。

      民生实事 带来满满幸福感

      “逛街去新威附路,吃饭去社区食堂,散步去鲸园文体公园,城市越来越美,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市民于学涛有感而发。

      服务群众无止境,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2021年,环翠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规划了10大类87项为民实事,涵盖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养老救助等方方面面,桩桩贴近群众生活,件件关乎百姓福祉。

      走进环翠区属相街,与历史撞个满怀,沿途的十二属相雕塑以及展示威海旧影和老话的威海长廊,瞬间唤起了人们的卫城文化记忆。“属相街重新改造后,历史味更厚重了,比之前更有温度了。”在威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市民于晓燕说。

      在苏州街,“逆生长”也在同时上演,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后,街巷面貌焕然一新,还创新建立了“街长制”管理模式,把各类街巷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苏州街背街小巷改造样板工程,也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城市双修”试点示范工程。

      街道“颜值”高了,管理也要更上“档次”。在戚东夼社区,环翠区以老旧生活小区综合改造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马路市场“退路入室”新模式,精雕细琢打造了万福邻里市集,一举解决马路市场退街入市、周边居民停车难、缺少休憩公园等老城区面临的诸多难题。

      “搬到市集里后,我们的蔬菜到晚上还很新鲜,不愁卖。”提起入驻市集的感受,商户李洪丽脸上绽放了大大的笑容。

      与此同时,环翠区着眼群众需求,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食堂28处、农村老年餐桌6处,今年还将建设17处社区食堂和农村老年餐桌,年内总数将达到51处,不但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还将大大方便周边群众;投资近9600万元新增40处“小游园”,全区游园总数达到325处,百姓出门“200米见园见绿”成为现实;高标准建设城市书房11处、共享书柜11个、村居基层服务点80个,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一顿热乎饭,一个小游园,一座“新”小区……一件件为民实事落地有声,汇聚起百姓生活的幸福点滴,折射出环翠区委、区政府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首善之区的为民情怀。站在崭新的起点上,环翠区民生福祉的内涵日益丰厚,美好生活的脉络日渐清晰,一幅以精致为底色的幸福图景,在海岱之间徐徐展开。(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睢琼/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