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Hi视频丨是美食更是艺术!走近非遗传承人眼中的花饽饽

2021-06-15 编辑: 宋倩

      

      放在眼里是艺术,搁在嘴里是美食。

      不仅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还历史悠久,寓意吉祥。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生中经历的满月、百岁、婚宴、寿宴等重要场合,我们都会看到它。

      它就是游走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花饽饽。

      花饽饽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的花饽饽也被称为“无水”馒头,和面时不加一滴水,而是用鸡蛋和牛奶代替。吃在嘴里,既有面香,又有蛋香和奶香,非常有层次感!菠菜的绿,南瓜的黄,紫薯的紫……从天然果蔬里提取颜色,让花饽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样式。

      醒好的面,在一双双巧手里捏捏团团,再借助剪刀、竹签等工具塑型装饰,摇身一变,就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活灵活现的花草动物。不论是小奶牛、小蜜蜂,还是多肉和向日葵,如同精灵一般,惟妙惟肖,让人不忍心下口。

      威海的花饽饽,不仅香甜可口、营养美味,有“内涵”;更是形态各异、造型精美,颜值高!

      过年蒸“大枣饽饽”,期盼来年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老人过寿,蒸“寿桃”,小寿桃众星拱月,寓意老人多子多福;还有正月十五的“面属”,七月七的“巧果”,结婚的“龙凤糕”,小孩过生日的“抓周饽饽”。人们用花饽饽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对家人的祝福。

      花饽饽,美在其天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和质朴的心境。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