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入选

2021-06-15 编辑: 宋倩

      日前,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山东共有13个项目名录入选。其中,威海文登的鲁绣入选传统美术项目。

      文登鲁绣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兴起,至唐而盛。据《唐书·地理志》记载:“登州土贡赀布。”说明早在唐代文登的纺织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所织细麻布作为贡品已名闻遐迩。

      文登鲁绣有别于“苏、粤、蜀、湘”四大宫廷名绣,而自成一派,独具一格,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境内妇女可用多种技法,在棉、麻或丝织品上绣出各种图案。1888年,英国传教士将花边编织工艺带入胶东。清朝末年,一种名为“抽纱”的工艺传入文登。

      抽纱,就是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在布料上抽去一定的经、纬纱,形成网格状,后经过民间传统鲁绣艺人演绎整理,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装饰纹样的“抽绣”艺术图案。

      文登鲁绣花纹粗犷雄健,色彩富有变化的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是中国传统绣花所不具有的工艺。

      文登鲁绣运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绣线,经平针或编、结、缀、打、补、贴等多层次的技巧绣制,可以任意搭配,将组花、连花、衬花连接在一起,是文登鲁绣工艺的一大特色。

      西欧刺绣和抽纱工艺与文登民间的传统鲁绣工艺相结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工艺。

      1982年1月,中国机绣史上和中国刺绣行业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巧联目”机绣新工艺在文登诞生。由以“巧联目”为基础的“凿目显花”,发展到“凿目组花和衬花”,继而又把手绣工艺中的“抽丝”“勒花”等主要工种与“巧联目”工艺相结合,研制出以“巧联目”为主题,运用“云龙针”等多种机绣新针法。

      回跳针面料的“云龙绣”机绣新产品,实现了手绣抽纱工艺在机绣产品上的重大突破,完成了鲁绣发展史上传统手绣到机绣的跨越。

      为了褒奖文登在鲁绣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2004年1月,文登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2020年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上进行公示。

      文登鲁绣专业设计人员传承创新,人才、产品同步发展,取得可喜成就。1949年后,全国抽纱行业评出的五名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王殿太、邹立友都是文登人。

      多年来,一批国内首创新产品、新工艺、新针法被不断开发出来,先后申请专利200多件,170多件被授予专利权,床上用品、抽纱、服饰三大门类产品外销美、英、法、德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源:文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