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乳山市

《齐鲁晚报》聚焦:胶东乳娘用乳汁哺育1000多名革命后代

2021-06-16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6月15日,《齐鲁晚报》刊发《抗日烽火中,唱响血乳交融摇篮曲——胶东乳娘用乳汁哺育了1000多名革命后代》一文,报道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威海乳山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记录胶东乳娘的感人故事。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觉,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来睡觉……”再次唱起《摇篮曲》,如今已两鬓染白的“乳儿”,仿佛回到胶东育儿所,听乳娘唱着歌。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山东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革命后代,分散在各村居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走过历史烟尘,“红色乳娘”深藏功与名。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多地走访,寻找乳娘和乳儿,记录胶东乳娘的感人故事。
  当年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保育员及乳儿们

  特殊的母亲节

  2021年5月9日,母亲节。家住威海乳山崖子镇哨里村的王庆林,早早就整装出发,要去探望一位特殊的老人。
  王庆林探望胶东乳娘王奎敏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全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战火硝烟中,胶东腹地的大山里,筹建起一处“革命摇篮”——胶东育儿所,红色乳娘义无反顾地哺育着年幼的革命战士后代,这里也成为很多孩子的家。今年74岁的王庆林就是在育儿所长大的“乳儿”。

  王庆林来到王奎敏家中,坐在炕沿上,牵着老人的手,有着聊不完的话。“看到您,就像看到我的奶妈,你们这一代人真不容易。”

  93岁的王奎敏就是一位“红色乳娘”。那一年,王奎敏二十四五岁,收养小政文的时候,她的第一个女儿刚刚夭折。小政文的父亲是一名八路军,母亲刘淑兰(音)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一方面刘淑兰管着两摊子事,非常忙碌;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孩子,不得不把他送出去。

  “那会儿日子穷,又不太平。”王奎敏说,小政文是农历三月三出生的,她秋天把孩子抱回了家。

  那时候,王奎敏家里有六口人,靠着几亩地赚点口粮。在区里工作的公公问她:“你愿不愿意收养八路军的孩子?”王奎敏斩钉截铁地答复:“我愿意!”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再加上之前自己的女儿夭折,村里人难免说闲话。

  王奎敏说:“俺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八路军的孩子没了,就真没了。”对王奎敏来说,小政文就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捧在手心里养,喂他吃饭,教他走路。

  小政文身体不好,王奎敏日夜操劳,小心呵护。有一次,小政文生病,可把王奎敏给急坏了。王奎敏说:“家里穷,买药太贵了,就把家里的小米拿去换了药。还不孬,孩子吃了药就好了。”

  一年半后,刘淑兰要带孩子随丈夫南下。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鞋子,王奎敏就买了布,连夜给孩子缝了一双小布鞋。

  直到小政文被领走后,王奎敏才生下自己的孩子,因为想念乳儿政文,她给自己的孩子也取名叫政文。

  一份家国记忆

  在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胶东育儿所”旧址,王庆林找到了自己乳娘的名字“王文英”。

  一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王庆林一口乳山话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我是1947年出生的,父母在部队上打仗,我就被送到了王文英家,王文英当我的奶妈。”

  在1942年冬天的马石山突围战中,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乳娘们铿锵承诺:“人在,孩子在。”

  战士们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几进几出,与日寇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重峦叠嶂的马石山。

  为保护孩子周全,胶东育儿所10年间多次迁徙,300多名乳娘哺育的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1952年,胶东育儿所完成了使命,改名为乳山县育儿所。1955年,乳山县育儿所撤销。至此,胶东育儿所的光荣使命结束。

  育儿所撤销之前,王庆林跟其他乳儿一样陆续被家人带回了家。直到1959年,王庆林再次回到乳山。当时姥姥告诉他,“你去看看你奶妈吧,她对你是有恩的”。正月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乳娘王文英。“她抱着我大哭,叫着我的小名,‘林庆’。”后来每年过年,王庆林都去看望乳娘,“不管怎么样,我是永远忘不了她的。”王庆林说。

  乳儿再唱摇篮曲

  在青岛,记者找到了乳儿宋玉芳、宋玉芝、姜菊生、张霞。当年的乳儿,如今也已经两鬓染白,她们时常聚在一起,聊聊幼时小姐妹们在胶东育儿所的故事。
  乳儿宋玉芳、张霞、姜菊生、宋玉芝

  姜菊生告诉记者:“我在1944年出生,是吃我们村好多阿姨的奶水长大的,应该说没有她们就没有我。”四五岁的时候,姜菊生到了胶东育儿所。小时候的姜菊生很调皮,刘所长、宋指导员、丁老师都对她费心照顾。“虽然在乳山生活时间不长,但对乳山有着很深的感情。”姜菊生任职青岛海洋化工厂厂长期间,在乳山义务援建了大洋硅胶厂,创业带动当地发展,回馈着乳山这方土地。

  在胶东育儿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小名”。“育儿所阿姨问我们叫什么名字,我们俩大眼瞪小眼。”到胶东育儿所的时候,张霞四岁,二姐七岁。

  父亲在部队上打仗,母亲也很忙,两姐妹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二姐回答说自己叫“张二嫚”,妹妹叫“张三嫚”。张霞说:“正好部队在学习文件,阿姨说,干脆你叫城乡,你叫好转,有个好盼头。从此我们就起上名字了。”姐妹俩在育儿所度过了童年时光,这名字也成为姐妹俩的印记,深深烙在记忆里。

  与姐妹俩同在胶东育儿所长大的,还有宋玉芳与宋玉芝。说起两姐妹相认的故事,宋玉芳记忆犹新。“有一天,育儿所阿姨跟我说,小班有个叫小林的,是你亲妹妹。我听了以后都愣了。”宋玉芳说。这个“从天而降”的妹妹,让当时的宋玉芳难以接受,只在嗓子眼里发出蚊子大的声音,叫了声“妹妹”。

  宋玉芳眼圈泛红:“那时候不知道爸爸妈妈兄弟姊妹,不知道家的概念,在育儿所跟阿姨和小朋友相处得很融洽。”妹妹宋玉芝说:“就是现在,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觉得那样亲切。”

  聊起过去的故事,十分动情,四个姐妹一同唱起了《摇篮曲》:“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觉,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来睡觉……”当时乳娘就是唱着这首歌,一边摸着孩子们的头,一边哄他们入睡的。

  宋玉芳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八路军舍生忘死上战场,乡亲们舍生忘死地保护我们。如果不是乳娘们舍生忘死地保护我们这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孩子,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真是恩重如山,我们会永远铭记乳娘的恩情。”

  用艺术向胶东乳娘致敬

  胶东乳娘是在烽火中诞生的英雄母亲,是八路军最可信赖的后方力量。胶东育儿所的历史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她们闪光的名字。2018年,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创的红色民族舞剧《乳娘》搬上舞台,还原了胶东乳娘的人间大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剧《乳娘》的导演傅小青讲述了创作初衷。2015年左右,他参加了山东省的一台大型晚会,当时看了一个小品叫《乳娘》,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6年,他和主创团队到威海乳山采风,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几位乳娘。“我就决定一定要做一部这样的舞剧,怀念这些乳娘,怀念这些真实存在的伟大群体。她们的伟大和崇高,深深地感动了我。”

  舞剧《乳娘》已经更换到第三批演员,舞蹈学院的孩子也以能进入《乳娘》剧组为自豪。

  赵才惠是第二批乳娘扮演者,因为年龄小,在饰演乳娘这个角色时,遇到了难题。赵才惠说:“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要表现一个女人从怀孕生子,到年老的状态,在跳舞的过程中,需要一遍一遍打破心理状态。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不停地寻找、模仿,导演也亲自示范,给我们细抠动作,然后才有了我们现在表演的状态。”

  通过饰演这个角色,赵才惠也对乳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觉得乳娘这种精神就是军民鱼水情,这是一种大爱,深深感染着我们。”乳娘丈夫的扮演者张泽熙说:“乳娘精神,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体,是在那个年代出现的崇高精神。我们这个舞剧,是向观众展现艺术化的红色故事,用耳朵、用眼睛就可以感受这种能量,感受乳娘精神。我认为这是我们做这些的最大意义。”

  傅小青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做一期“《乳娘》十年”的节目,把第一批《乳娘》的孩子从全国各地请来,希望《乳娘》作为舞蹈学院的保留剧目,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傅小青说:“我们这个舞蹈登上舞台以后,我更希望年轻人从中受到教育,特别是90后、00后,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份感动,我们给年轻人传达的是无私奉献、大爱的乳娘精神。传承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

  随着时光变迁,当年300多名乳娘的名单渐渐缩短,记者在乳山也采访到乳娘陈淑明、张秀芬,她们奉献一生、淳朴一生,过着平凡却光荣的生活。

  育儿所旧址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承担着更加厚重的时代使命。走过70余载,胶东乳娘成为一面鲜艳的母爱旗帜,成为一曲红色母亲的绝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记忆。(来源:齐鲁晚报)
值班总编:王
复审:颜燕军
编辑: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