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一位烈士,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中国的科技事业。
他就是出生在威海荣成的国宝级科学家——郭永怀。
1909年4月,郭永怀出生在现在荣成市滕家镇的西滩郭家村。耳闻目睹了祖国历经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他,唤醒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意识,更确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历经波折,1940年,他远赴海外留学。
1946年,学业有成的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十年间,他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驰名海外。新中国成立后,他就积极筹划回国,最终于1956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本着总理节衣缩食、勤俭建国的指示,现将早年在国外的一点积蓄和几年前认购的经济建设公债共48460余元奉上,请转给国家。这本是人民的财产,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封署名为“李佩、郭永怀”的亲笔信。
4846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的价格是2000元。
郭永怀回国后的科研地点,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因为缺少设备,他们就手工制作烈性炸药。这种具有高腐蚀性的炸药极不稳定,很容易爆炸。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试验中发现重要线索,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连夜乘机赴北京汇报。12月5日,飞机失事,郭永怀不幸遇难,享年59岁。在坠机起火的一瞬间,他把装有研究数据文件的公文包放在胸前,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把文件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永怀初心,永怀赤心,永怀恒心。郭永怀用生命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